《弟子规》读后感集合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1一年级开始,我们班同学冼哲贤的姑姑给我们每人捐赠一本书,叫《弟子规》,从那以后我们的莫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朗读《弟子规》。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叫规范。《弟子规》总共有67页,我们现在学到了34页“泛爱众”,“谨”里面说了: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那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如果错了还不改,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我爸爸经常说:“有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还不改。”
我们的《弟子规》分八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一年级的时候我虽然背得流利,不过总是很慢,但现在我不仅背得快,还流利。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在看《超兽武装》,妈妈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说:“等一下,等一下,我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过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妈妈再三催促了好几次,我才懒洋洋的坐了起来,还满脸不高兴,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点惭愧呢!
还有一次,星期天的时候,我去普罗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觉得那件衣服很难看,而且紧,又不舒服,于是我一直大声抗议,妈妈说:“能穿就行了,干嘛那么挑剔呢?”我转念一想:“《弟子规》上面说“衣贵洁,不贵华”,意思是穿的衣服在于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想到这里,我终于不再挑剔了!
《弟子规》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师让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弟子规》真是一本好书!我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经典美文《弟子规》中的名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为所欲为,如果任性而为,这就是不对的行为了。
在生活中,这种事比比皆是。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那是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因为橡皮丢了,爸爸让我自己再买一块,我便从存钱罐里拿了一元钱买橡皮。也许是有初次买东西的愉悦,于是,第二天我未经爸妈的允许,私自又拿了两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着钱买“热狗”、买玩具、买笔……渐渐地存钱罐里的钱越来越少,存钱罐也越来越轻了。
那段时间,这件事虽然没有被爸妈发现,可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你做的不对,现在改还来的及……直到我读到《弟子规》中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时,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过错。于是,我鼓起勇气,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摸着我的`头说:“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这时,我才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弟子规》告诉我们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时刻提醒着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那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让我从无知渐渐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这样的小事随处可见。随便丢一片垃圾,随口说一句脏话,随意踩一下花草……认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影响了个人品行修养。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与人互助互爱,学会感恩。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体现的是一个人高尚的品质,反映的一种文明的风尚,正所谓小事不小。
《弟子规》读后感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将随着郎朗的读书声,迎来了第一节国学课。
课堂上,使我了解了许多事。
入则孝。《弟子规》让我知道父母的呼唤,需立刻回应父母。让我们做的事,必须尽力去完成。小时候不听话,总认为父母的日常关心,就是啰嗦。吩咐的事情也没有完成,与他们反着来。每次一让我干家务,我就会锁起房间,不出来,和父母总是吵架生气。后来学习《弟子规》的第一句,便忽然醒悟自己的大逆不道。我相信,之后会百般孝顺父母。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古时条件艰苦,冬天冷,小孩子为了让在外干活的父母,有良好的休息环境,会早早的在床上给父母捂热,。而我们则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出则悌。过年时,一家人会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但总是长辈还未坐下,一些小孩子,已早早坐在餐桌前就餐。之前还未感觉有什么不合理。后来学到“长者立幼儿坐长者坐命乃坐”“人不齐不动筷”才意识到不学知识,连基本的教养都不懂。
谨。出门在外,首先注重的便是形象。别人根据你的衣着和谈话,就可以推断出,你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端端正正的,会使人有一种舒服的感觉。自然而然,会选择与你交友。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在校时时刻刻衣着校服。见到老师恭敬问好,上课端庄认真,如此这般,怎能不好?
信。答应别人的事,就不能反悔,尽力去做到。而不能前一秒刚答应,后一秒就忘了。如今诚信在社会中,算是一个“通行证”做人先讲信。还有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能知错不改,才是大错特错。若是能被身边的人夸一声:“你很好,值得信任”。我认为这是任何一张奖状都不能等价换得的。
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做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原本第一印象枯燥乏味的国学课,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这么多,让我了解许多礼仪,感谢《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四句话是专门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说的。也是引指后人要这样做的,但炎黄子孙们总有一些人不按书上说的做。我也看见了一些事:
一个假期,我写完了作业。约了几个朋友玩儿,我唱这小曲儿,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群小孩儿在踢足球,但有一个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个小孩儿,说是去上英语课。但那个小孩儿拒绝了,还说什么上课,上课,天天上课烦死了,还不如天天在这里踢球。那个大人听了,二话不说,硬把那个小孩儿拉了回去,那个小孩哭了,但那个大人还在说他,还说以后不许踢球......
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不按书上说的去做?他们难到只看书,不懂书中的意思吗?书只是样品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出自于弟子规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马上回答,父母让你干什么你就马上干什么,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听,父母责被你你就要接受并改正。着这些话句句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基 ……此处隐藏4781个字……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经济迅猛的发展,我们各家的.生活都比较幸福,富裕了,可是我们中有些孩子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在这个时代里,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为了我们能好好的学习,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远在几千里外打工挣钱。我们却认为父母不太关心我们,其实父母所付出的是我们一生也报答不了的恩情。传说孟子的母亲为孟子的成长寻找一个好的环境居住,曾三次迁居。这不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叫你去帮他们倒点垃圾或扫点地,你还能说不吗?父母教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的未来,父母责怪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记住错误并改正。读到这些,我们大概都为自己有一个好父母而感到幸福。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
传说大孝子董永,寒窗苦读,父亲病了就砸锅卖铁给年迈患病的父亲买药,最后父亲身亡后没钱安葬,他卖身葬父。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试问我们看到这一幕,谁能不受感动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一代的道路,也少不了坎坷不平,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创造奇迹为国家多做贡献。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辉煌灿烂,传世经典数不胜数,古老的真谛,丰富的知识,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使不孝子臭名远扬千里,成为世代人们的笑柄。在这里,我提倡大家尊老爱幼,保存中华美德,那精神最大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读后感13读了《弟子规》,它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让我在德行方面进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饭的时候,妈妈叫我吃饭,我总是心不在焉,虽然嘴里说着“马上来”,可我还是一头扎在电脑前玩游戏,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戏暂停去吃饭。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不应该呀。现在,每当妈妈说吃饭,我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戏,赶紧帮妈妈摆碗筷,搬凳子。因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以前,我生病发烧时,妈妈总是细心的.照顾我,药总是妈妈先尝尝再给我喝,晚上也会彻夜照顾我,而我呢,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时,还吵着妈妈陪着我出去玩,不让妈妈休息,现现想想,自己都觉得脸红,我以后会改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时我会让妈妈好好的休息,细心的照顾妈妈。因为“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以前,我做完作业,总时将作业本、书、文具等随便一扔,搞得到处是我的东西。有时看完书后,桌上、地上、床上,到处是书,真是杂乱无章!而现在我都把书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地放在书柜上。爸爸妈妈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还直夸我的房子整洁呢!
通过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多说请、谢谢、您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写作业的好习惯,作业不磨蹭,这些我一定要谨记在心,时时刻刻用《弟子规》来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这是一篇《弟子规》读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内容简洁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础上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不足之处:语句不通顺,如“让我在德行方面进步有了很大的”,应改为“让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弟子规》读后感14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读后感15《弟子规》我的最爱“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手捧着书卷,在一次次朗读声中,我陶醉了,我似乎看到圣人正向我走来讲述他的经历。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呀,几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时间易逝,人生短暂,而我们呢?虽然每天都背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也时常劝告别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呢?我总觉得自己还小,还能生活很多年,用不着愁,就大把大把地浪费时间。
有时,当老师在课堂上全力授课的时候,我们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节课下来,也不知道老师到底讲了什么。对于老师的作业,一心只想着快点写完,应付了事,从不考虑字体的好坏和作业质量。不会做的.题目等老师讲或者干脆照着别人的答案一抄,草草了事完成,从未想过自己动脑思考,难道这样的学习不就叫浪费时间吗?回到家,书包一扔,便一头钻进电视的精彩节目或电脑的网络游戏里,玩得不亦乐乎。
有时甚至连吃饭都忘记了,晚上也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甚至呵斥下才肯睡觉。老师常说,如果我们能把玩的心思用在学习上一半,这还愁搞不好自己的学习吗?“老易至,惜此时”,圣人的劝诫一次次在耳边响起,我不得不反省自己。春去春会来,花谢花再开,万物在盛衰交替中轮回出现,而我们的少年时期只有一次,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难道我们就甘心白白走一趟吗?
不,决不!决不能让生命白白地浪费!《弟子规》,触动了我的心弦,净化了我的灵魂,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正以自身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当古老的钟声再次响起,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美妙的文化经典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