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时间:2025-08-21 08:48:10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的教育》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这句话就出自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之口,而亚米契斯正是这一本书——《爱的教育》的作者。

《爱的教育》这一本书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历久弥新,这绝不是出自于偶然。而《爱的教育》原名正是为“Cuore”(“心”),副标题就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把“爱”表现的真切动人,淋漓尽致,大至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都有一种“大我”之爱。小至于亲子情、师生情、兄弟亲、朋友情等纯真无邪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作者通过一件又一件平凡、细小的事情,娓娓的记叙着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语言也异常朴实、晓畅。

而在这本使读者引人入胜的图书中,我最欣赏的一个故事,就是属于第八张章节中的每月例话,标题就是“六千英里寻母”刚刚看过标题,就是我的'心灵中为之震撼,六千英里,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这个令人震撼的标题,就立即促使我有一种继续读下去的感受,本书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三岁的意大利少年为寻找自己的母亲而踏遍万里路,不畏艰辛,凭着对母亲的爱和坚强的意志,最终寻找到了母亲,并由此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这个故事中段落时时扣人心弦,家庭中最小的儿子——玛尔可,凭着自己寻找母亲的意志,一路上也被困难折磨的痛苦不堪,曾经几次找到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却找不到母亲的踪影。玛尔可也曾几次想过绝望,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太迫切找到自己的母亲了,那顽强的意志力促使玛尔可继续前进,母亲那慈祥的面容时时在玛尔可的脑海中回荡,最终,玛尔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可是母亲却重病在床,生命垂危……

十三岁的热那亚孩子玛尔可,因思念母亲只身踏上寻母征程,忍耐近一个月的还上漂泊之苦,终于踏上南美洲的土地,虽经千辛万苦,却先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可淮特和杜克曼扑了空。即使这样仍不能斩断他寻母的决心和希望,虽寻找途中危险四伏、疲惫至极曾陷入昏迷,脚上出血,路上野兽出没,但心中对母亲的爱战胜了一切艰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母子相逢。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让人心潮澎湃,泪流满面,母子情深,感天动地,不禁让人联想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爱,贯通古今!爱,充溢天地!本故事再次次印证了本书的主旨。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2

有人说,童年像一杯茶,有人尝到的是甘醇;有人尝到的是苦涩;有人尝到的则是开水一般的淡然无味。究竟是怎样的童年,才促使我走上今天的人生道路?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书香生活。

翻开有些泛黄的书页,少顷,稀稀疏疏的尘埃飘散在斑斑点点的光晕里,四个唯美的字眼赫然印入瞳孔——《爱的教育》。

小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文学,也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文学的博大精深使我无可救药的彻底的爱上了阅读。《爱的教育》不是最优秀的作品,但无可置否的它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道无法磨灭的绚烂轨迹。

“它是一本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书。是它让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亲情的难得;是它让我懂得了去珍惜,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酿造成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无聊悲剧……”这是我在过去几年中对这本书的总结,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这记叙着四年级学生中所发生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是纷坛世界中人性之美的殿堂。

再次翻阅《爱的教育》,亚米契斯那纯真细腻的文字语言,也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他叙述的不仅仅是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也是他自己本身的一种辉映。的确,我对于他的了解还不如外国3岁小朋友知道的多,但是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里我看到了他的影子。

记得在不久前,有位同事不小心打破了我最珍贵、最心爱的水晶瓶,眼睁睁地看着它“啪”的一声支离破碎,那一刻心不痛是假的,但是除了感到有点可惜之外我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情绪,我轻轻地对那位满怀着歉意的同事笑了笑,说没有关系。拾起地上的碎片,我才蓦地发现——我学会了宽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许这就是安利柯、洛贝谛、卡隆……教会我的道理。

曾经班上有位孩子,他因肚子不舒服,突然拉肚子,我得知情况后将其带到办公室,让他坐在我的位置上,还给他递上一杯热腾腾的水给他喝,还联系了家长带他回家观察。后来发现有同学嘲笑他,我对他进行了安慰,还对其他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教师节,这个孩子悄悄地送给我一张贺卡,贺卡上写到“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老师,您辛苦了!”这也许就是爱——微小的爱。

爱,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爱的教育》它原本就是爱的一种展现,或者说它就是爱。如果问我它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什么的作用,但非常遗憾是什么都没有,它起到的不是作用,它带给我的是——转折。

窗台前,一抹晨光透过窗幔辉映在一尊破碎的水晶上,烁烁生辉。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3

爱,像氛围,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怙恃的爱,不说劳累奔忙,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伸开双臂才气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怙恃仍然陪在身边,早晨不忘嘱咐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了解到天下怙恃都有一颗深爱后代的心。安利柯有本与怙恃共同读写的日志,而如今许多门生的日志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工具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许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要是说爱是一次旅游,大概有人会有贰言。但爱正是没有止境的,高兴的旅游。就像生存,要是把生存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失掉飘逸而干极重繁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存必将使人痛楚厌倦。反之,把生存看成旅游,一同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工具的感悟,学习而充分起来。于是,就想连续走下去,乃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存的爱。读《爱的教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存,我走入安利柯的生存,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存,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罗着对于生存的寻求。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分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羽觞。《爱的教诲》是一本小说,又是一部巨著,原名《心》。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的作品。它让我明显确白地明确了什么是爱。这本书采用日志的形式,报告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载了他一年之内涵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弥漫着对祖国、怙恃、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气力。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 ……此处隐藏5541个字……暖的,用好的,而我们对父母抱有感谢的心吗?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也许,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捶捶背,问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或身体状况,听听我们诉说心中的烦恼和分享心中的愉快,父母就能心满意足了。

相同,许多老师、同学也曾经帮助过我,我心存感谢吗?我是否将这种无私的爱接力传递给别人呢?我是否尽力去关心别人呢?所以,有爱的社会,才能将爱传递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爱有多么的重要。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从小开始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疼爱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爱,是无私的。人人都可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许正是这一点点光芒,就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的有一篇文章《畸形儿》。文章中的“畸形儿”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是一群非常坚强、乐观的孩子。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

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

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却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不放弃,乐观的精神。相对比起我来说,我感到很惭愧:我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和疼我的爷爷奶奶,还有非常多的朋友。我可以和我的爸爸妈妈、朋友、同学一起去游乐场玩,可以肆意的追打,玩耍……我身在这样的幸福中,但却不知道珍惜。我经常挑食,不吃胡萝卜、西红柿,有时还嫌弃家里的饭菜不好吃;还经常去买零食,不知道节约;经常玩电脑游戏,不知道珍惜时间去好好学习。还有时不听大人的话,故意捣乱。相比他们来说,我是多么的幸福,但是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上文为大家介绍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你了解了吗?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2

让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书,是困难的。但孩子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篇文章入手,感知这部小说的思想光芒与情感温度。在文心书馆的课堂上,我选取的是《小抄写匠》。这是一个孩子为父亲分担辛劳的故事。一个小小的男孩,为了避免父亲过于劳累,每天夜里12点钟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字条,因之而耽误功课,并承受着父亲日渐严厉的责备和冷落。小说在低沉哀婉的旋律中缓缓推进,小男孩的痛苦,深深打动着小读者的心。终于,夜晚醒来的父亲,看到儿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明白一直以来对儿子的伤害全是源于误解,父亲转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故事的.结尾,儿子甜甜地睡了,父亲愧疚地把头埋在儿子的胸前……

我在39岁的时候,离开了单位,躲回了自己的书房里,靠读书写字和为孩子授课过活。我在安静的生活里,反思自己,思考周围人们的生活。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人一切的不幸福,都来自于缺乏爱的能力。父母不适当的爱和期望,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比如过于急切、功利的要求,让孩子陷入烦躁、无助、不安。父母对儿童无法理解,儿童也无法体贴父母的用心。许多看上去富有而体面的家庭,却隐藏着旁人无法看见的痛苦,从而远离了幸福。的确,金钱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然而有时候,金钱却无法带来体面和尊严。而相爱,却总能够。当我们看到那些富人陷入空虚、算计,家庭生活一片狼藉,我们不会对他们的富有产生尊重。而当我们看到生活在贫寒中的一家人,仍深深地相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扶持,共度难关,便忍不住会肃然起敬。

有时候我会想,语文,其实并不只是学习语言文字,并不只是听说读写的练习,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个世界沟通,如何让自己幸福地生活在人群中,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并获得人们的帮助与尊重。我越来越相信,学会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体面和尊严。我于是慢慢觉悟到,应引导孩子们学习怎样的语文。将近3年的时光中,我为一届届来文心书馆学习的孩子们,选读过无数篇讲述如何相爱的文章,尝试着如何教会孩子体会父母的爱,周围人的爱。我想,如果我将来要编辑一个给孩子们读的语文选本的话,我或许会把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相爱的人们》。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13

暑假里,我在大书柜里找到了一本《爱的教育》。她的封面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内容却深深吸引了我。当读到《佛罗伦萨的少年抄写者》时,我在心里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惭愧。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名叫吉利欧的少年,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家里并不富裕。父亲什么事情都可以对孩子宽容,但提起学习要求一向很严肃。爸爸为了贴补家用,每天要抄500多封信但也只能挣3个里拉,儿子吉利欧看爸爸太辛苦了,晚上等爸爸睡觉偷偷去帮爸爸抄信。好景不长,由于吉利欧白天要上学,晚上又偷偷替爸爸抄信,疲惫不堪,学习也下降了,爸爸看吉利欧不爱学习对他非常失望。一天晚上,爸爸知道了真相,知道自己错怪了吉利欧,感到十分内疚。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顿时酸酸涩涩。我想内疚的不应该只有吉利欧的爸爸,还有我。和吉利欧相比,我的家庭条件比他好很多。要什么有什么,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可还是不好好学习。

记得一次,爸爸说要带我去玩,我活蹦乱跳高兴极了。而当我痛痛快快的玩好回到家中时,妈妈叫我去写作文。我皱着眉头心里还有一百个不情愿,还沉浸在刚才的快乐中的我嘟着嘴赌气地说:“我才不写。”“每天只顾着玩,叫你玩高兴的不得了,叫你学习就不高兴。”妈妈十分生气。一听妈妈骂我,我眼泪刷刷地就下来了。妈妈看到我这副模样,就缓和了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妈妈并不是有意责备你,爱之深才会责之切,妈妈只想让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认真专注的做事态度。”我点了点头,用手背擦去眼泪,忽然吉利欧的.身影仿佛在我眼前出现,我坚定了信心骄傲的对妈妈说道,“我这就去写作文。”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吉利欧,一个12岁的孩子便能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而我也是一个11岁的孩子,不要说养家,就连学习自觉也做不到,真是太不应该。

从今往后,我一定要以吉利欧为榜样,向他学习,成为老师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加油!我相信我能做到!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