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路遥《人生》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1路遥的《人生》,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幅色彩渐变的画,从厚重的黄土般的棕黑中一层层渗透出光明,色彩由黑暗渐渐变为烟灰、深蓝、靛青、柳黄,最后渲染出大片光亮的白。
在这斑驳陆离的《人生》里,我想说两个人物,非是主人公高加林,而是巧珍和德顺老汉。
巧珍是个漂亮,勤劳善良,内心丰富多彩,却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姑娘。她深爱着潇洒,有文化的高加林,在高加林被挤下民办教师的位子,回到农村的痛苦日子里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光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炭笔勾出来的柔美……”他们坠入了爱河,村中的人也都知晓了此事。但是,在高加林的叔父成为劳动局长,高加林被调为县通讯干事后,他为了更广阔的前途,选择了放弃巧珍。
这对巧珍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啊!然而,巧珍身上最动人心灵的坚强也恰恰在此刻体现:“她曾想到过死。但当她一看见生活和劳动过二十多年的大地山川,看见土地上她用汗水浇绿的禾首,这种念头就顿时消散的一干二净。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段文字是我被这个人物深深触动的根源所在,我感受到了她的灵魂。
德顺老汉是个打了一辈子光棍,心地极善良的老人。在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近乎绝望地回到农村里时,他特地在路上等他,跟高加林说了这样一段话:“——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指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如黄土般朴实的话语,却仿佛是暴雨后的晴空,熨帖人心。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看完《人生》,我只觉得人生固然艰难,但也有莫大的希望。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2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许在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看了路遥的《人生》,觉得他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与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吧。
节选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欢的文字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手扶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他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马云: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贾樟柯: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他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3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 ……此处隐藏11819个字……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这部小说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是生活把我们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道路。”还有其中的一段话简直是写绝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读后感必须在刚读完时写,记得刚读完时感悟特别深,还跟宿舍读过的一兄弟讨论了好久,可好多东西现在已经写不出来了,不过上面提到的这一点感悟实在是太深刻了,实在是没法忘掉!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14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路遥《人生》读书笔记15《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当一个人站在几近绝望的河流边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尽管无法确定在激情耗尽时,能否达到彼岸,泅渡、泅渡、再泅渡,甚至死亡在那时也是一种幸福。当高家林意外的当上了县报社记者后,似乎又寻回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然而他的.成功同时也为别人留下了发泄私愤的借口,他是不“合法的”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人连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必须的先“净身”,否则,会被一根稻草勒死。
也许他被压抑了太久,他冲击理想的热情不但有了“燎原之势”,而且还幻想着将自己“志投千山外”,于是他强忍着骨子里的痛,断绝了愿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但是平衡生命是需要代价的。高家林最终被谴回乡,他是开了后门当上记者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轮回永远无情。当他明白这一切时他的所有便都犹如一粒浮尘,在狂风中颠簸了激情,最终还是被暴风雨无情的拍打在地。回归绝望。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