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1《嗝嗝老师》是一部让人在笑声中落泪,却又在泪光中让人反思的非常好看的励志电影。
片中的女主角嗝嗝老师,名叫奈娜,患有妥瑞氏症,一种抽动秽语综合征,由于神经抽搐,一讲话,就会不受控制地发出类似狗叫的旺旺声音,这让她从小受尽歧视,更让她的母亲和她一样,一次次在别人对她的歧视中以泪洗面。
面对有病的女儿,母爱让奈娜的母亲没有放弃孩子,坚持让她像正常儿童一样在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奈娜在学校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嘲笑讥讽,并让很多老师对她另眼相看。
长大后的奈娜,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获得了优异成绩,考取了双硕士学位,她梦想着当一名光荣的教师,可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当患有抽动症的她来到梦寐以求的学校,一家接一家面试时,因为紧张,让她的抽搐症状变得格外严重,随着她的不受控制地旺旺大叫声音,她的面试一次一次失败,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开明的学校校长同意接纳奈娜成为该校的老师。
然而,上帝为她打开了一扇幸运之门,却又为她关上了一扇窗,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了解到,奈娜接手的班级原来是该所学校最差的班级,而班级中的学生也是该校中臭名昭著的最调皮捣蛋的坏学生。
这群学生来自贫民区,他们从小在脏乱差的环境中长大,在恶劣的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的夹缝中存活下来,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染上了很多恶习,比如抽烟喝酒,骂人,打架,捉弄别人等等。
刚一接触到这群差生,奈娜就被这些捣蛋学生不停整蛊捉弄,洋相层出不穷,学生通过种种匪夷所思,又让人笑破肚皮的整蛊手段来捉弄自己的新老师,企图让她知难而退,早日辞职走人。
然而顽强、勇敢并怀着一颗慈爱之心的奈娜始终没有忘记小学时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第十三位校长(因为受到歧视,不停转学,一连转了十三所学校)的话,“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这让奈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待遇,也让她从小立志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她矢志不渝地相信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所以当她接手最差的班级学生时,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爱心和努力改变这些差生。然而差生因为根深蒂固的陋习,再加上遭受的各种不公正歧视和待遇,让他们心中集聚了太多无名之火,他们最初并不信任奈娜老师,并一次一次通过破坏行动,给班级和奈娜老师带来厄运。
为了走近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奈娜开始了艰难的家访,随着镜头中贫民窟生活的拉近,也让观众反思了电影中另外一个深刻的命题,那就是依旧触目惊心存在的.贫富分化和阶级歧视问题。奈娜老师当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后,也让她更深情地同情和关爱自己的学生,更让她鼓起勇气,不在最困难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懂自己的学生。
当电影故事层层展开,随着奈娜老师的付出,她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对付这些调皮学生。她巧妙使用各种创新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教育自己的调皮捣蛋学生,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去打消学生的顾虑和恐惧,让学生忘却歧视,查找自身缺点和不足,并努力改变自己,实现质的飞跃和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奈娜老师的付出,这些差生陆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并且身上都迸发出了可爱的闪光点,而她们也不再敌视奈娜,愿意和奈娜老师老师团结一心,携手拼搏去争创优异成绩。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马上看到胜利之花结出硕果之时,剧情却急转直下,出现大的波澜,让观众替可怜可敬的奈娜及她调皮的学生深深担忧。
随着剧情深入,观众们或欢笑或流泪或惊呼,生动引人的剧情,赚足了大家的泪水,可是又让大家觉得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是那么真实自然,细腻感人。
观众们在开心感动之余,欢笑和洒泪的同时,又会忍不住沉思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那就是“生而为人,众生平等”“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等等深刻问题。
然而,更让观众觉得深受启迪和感触的是励志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励志名言暗含在片中,这些名言在剧情中自自然然传递给了观众和孩子们,没有任何说教的痕迹。
电影末尾,悬念不断,高潮迭起,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全剧最画龙点睛部分。当两位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老师,面对问题和矛盾时,最终和奈娜有争议的老师良心战胜了上风,说出了真相,解开了谜团,也让奈娜老师和孩子们沉冤得雪。
电影结尾是最精彩部分,让人看过之后唏嘘不已,又感慨不已,随着剧情的反转,最终,观众们会发现嗝嗝老师的付出没有白费,她梦想中的一切,随着她的脚踏实地的每一分努力及辛勤耕耘,全部都一一实现。
嗝嗝老师,一个有残缺的老师,带着一群有缺陷的差生,却实现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完美梦想,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观看之后,感触颇多,观众在印度电影经典的载歌载舞镜头中,深入学习到了不少知识,也领悟到不少人生的真谛!这部影片感人至深,让观影的人们普遍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欣赏学习和观摩。
总之,《嗝嗝老师》这部电影是一部口碑极佳的院线电影,整个电影故事完整而富有层次,表演真挚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共鸣非常强烈,值得我们看过的人细细回味。
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2《嗝嗝老师》看了开头就能想到结尾的剧情,却还是被感动了一把,真是年纪渐长,经不起一点感动。看过之后同为教师的我,也有一些小感触!
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奈娜老师和一群“贫民窟”的孩子在彼此信任的根底上,开始了A班和F班的对决。奈娜老师使劲各种方法,无论在教室,在校外,她总是利用身边所能利用的切资源当做学生学习的工具。(所谓“教无定法”也莫过于此了吧。)她去到孩子们所生活的家庭,全方位的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鼓励表扬学生。(现在似乎不怎么提倡挫折教学了,能表扬绝不批评,看来表扬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觑。)最后一个镜头奈娜老师芳华已逝,拄着拐杖,当年的孩子们拥上来的一刹那,我想,奈娜老师的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瞬间想到了自己上周出去培训三天,回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拥上来的感觉,一个个抱着不愿松开,对这个班的归属感以及孩子们情感的抒发确实会让作为教师的我有种职业幸福感。)
其实孩子们并没有好坏之分,生下来环境的不同,习惯的不同,造成了孩子们各方面的差异。确实,对待不同孩子因材施教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作为一个新手老师,这也确实是挑战。面对我们班最皮的孩子,其实孩子心是善的,但是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的空白期,使他在步入一年级时显得格外出众。现在似乎也在慢慢变好,最起码打架的次数变少了。我坚信,用心凝聚起来的班级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孩子们也会 ……此处隐藏5437个字……道曙光,照亮每个孩子的人生。
《嗝嗝老师》讲了很多主题,但电影的核心,其实就是展现出在遇到社会与人生的困境时,要如何选择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回避问题。嗝嗝老师不仅破除教育的教条主义,给我们展示了即便在一个并不理想的'社会里,也能拥有的理想化教育环境。同时,她也战胜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饱受嘲笑与欺侮,面对再多、再大的质疑,也能坚信心中的善念,并凭此做出自我选择,为人生找到方向。
该片以校园轻喜剧风格,反映了印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级制度固化等问题。该片并没有过度渲染他们的悲苦人生,而是通过轻松喜剧的方式,让每一个身处逆境的人感受到希望和爱的力量。还加入了阿甘式的励志剧情,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个人感觉泪点很多,对嗝嗝老师对认准事情的执着,为了谋求教师这个职位,被拒了18次之多,她不轻言放弃,最后获得了一个教师职位,不过是别人嫌弃的不要带的班级和顽皮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各种挑衅行为,她都因为自己心中的梦想不为之所动,而是一直坚守老师这个岗位,另辟蹊径传授知识和为人道理。对于同事的质疑,她坚信自己的信念,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后令其折服。最后这群顽皮的贫民窟的孩子们在期中考试时考出了理想的成绩,证明了他们自己和嗝嗝老师。其实做什么事情,只有你付出,坚持了认准的方向,肯定有所获。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每个人就有自己的亮点,我们把自己的亮点发挥最大,可能都会闪闪发光。每个人都有自己优势,我们可能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就将其磨灭掉了。当然虽有优势,但是取得成绩还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个光鲜的背后都是汗水和泪水的凝聚。
电影中的一句话:“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最差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说“没有最差的孩子只有最差的家长”,所以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家长要多问自己,自己用心了吗?尽力了吗?付出了吗?我们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羡慕人家的优秀和乖巧,可是你看到他们家长每时每刻的付出了吗?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家长点滴的付出。看到优秀的时候,没有想过人家日夜的付出呢,当然凡事都要掌握方法,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跟风。现在看到别的家长把孩子送各个培训班学习,不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也盲目把孩子的空闲时间点塞满,结果觉得自己付出很多收获很少。教育孩子的过程是我们家长不断成长、思考过程,要多问个为什么他家孩子可以这样,是不是有些地方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摸索前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和优秀的孩子。
嗝嗝老师的观后感范文6恰好看完朱曦老师课上推荐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一直想写点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朱曦老师推荐并赠票看了今晚的这场电影,我心中生发一念——选择做一名教师需要勇气,教学更需要勇气。今天我想就这部电影谈谈我观后的思悟。
当银幕渐渐暗去,奈娜老师教书生涯的传奇随着滚动的字幕逐渐地飘远了。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圆满的结局里饱含着多少作者或导演理想主义的呼唤,但它也分明向我们悄声耳语着这世上千千万万所学校里有着这样幸运的孩子,一定也有畸变的教育的细菌在滋生感染。
嗝嗝老师因为患有妥瑞士综合征而不受控制地发出怪声,30多年来她一直饱受生活的玩弄和他人的嘲讽,在以有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立志成为教师后整整五年都找不到工作。我对她在求职中所面临的挫折并不抱有义愤填膺的感情,校方的顾虑的确是情有可原的,活泼好动、模仿性极强的学生们薄弱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得不说现实教师求职中面临的歧视从身高到性别要更加严重。
我认为,我们的关注点应放在奈娜让人钦佩的勇气上——她成为一名教师的勇气、做好一名教师的`勇气。我认为大多数教师们心中都曾燃着和正在燃放着教育信念的小小火苗,并希望积攒放出簇簇烟火,但毕竟现实不是理想的温室,曾经夜以继日高唱的颂歌都在一盆盆冷水后渐弱为梦中的呓语,能为了成为老师坚持整整五年的奈娜,能在面试中面对各种质疑还笑着证明自己能成为一个老师的她,最宝贵的就是这种贯彻教育信念的勇气。这种勇气于学生们而言是一种人格魅力,这也是陪伴了奈娜老师一生的“嗝嗝”给她的别样的礼物。
由于家庭处于社会底层而成为弱势群体的9F班学生,需要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位与他们同一立场的并能与他们一起从逆境翻盘的老师。正是外界的不公正的对待让孩子们柔弱的内心长满自我防御的刺,他们的叛逆表现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也是害怕接受自己的表现,是一种深到骨子里但怕触及灵魂的自卑。然而这所贵族学校的许多老师们由此戴上有色眼镜早早放弃了这一群群平民窟来的孩子,有些老师放不下自己高高的自尊和身段,认为孩子刺伤了他就要加倍报复回去从而加深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随之他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为迎合老师的喜恶也会对这群同学产生抵触、厌恶和打压心理和行为。
奈娜向校长证明即使语言有缺陷她也能成为一名教师,有时候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成为一名教师还要更简单一些,你只需要合理的履历、优雅的谈吐和面试里恰当的反应,然而更多学生需要的东西是入职要求里完全无法涵盖的。“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大多数教师满足于“教之以事”而没有下文了。
奈娜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向孩子们展现了一种悦纳的姿态,她逐渐让学生们在周围嘲笑、歧视和敬而远之的态度之中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关怀。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奈娜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统治的校园里敢于在教学场所、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注重做中学的方法,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的跨学科教育方法。且不说这种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孰优孰劣,但这确实是更适合这些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更适合奈娜老师教学的方法,她可以用更多的演示实操代替语言传授。但实际上从荧幕里跳到现实中又能有多少老师愿意或敢于为学生做这些尝试呢?
奈娜老师接纳自己不足和学生不足的勇气不仅没有影响她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反而树立起自己更坚实的自尊和充满魅力的形象。我对奈娜老师更多的是由衷的敬佩之感。
整个影片最令我动容的反而是瓦迪亚先生,他代表的或许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最感亲切的形象。他对一部分学生戴着有色眼镜并在多次的执迷不误后却向我们展现了身为一个教师的温暖的底线,在他得知真相后那一瞬间的表情给我最深的震撼和感动。导演似乎大声嚷着,你们认识的老师们可都不是什么坏人哦,虽然他们有些人可能有点迂腐,存在偏见。现实中有多少如瓦迪亚先生一般有勇气否定自己、改变自己的老师也未可知。
瓦迪亚先生说他认识到学生才是最难做的。而我觉得做老师还是更难的,这是由教育给教师们赋予的责任决定的,奈娜老师多少次叫着“未来”这两个字,没有勇气支撑之人怎么能在这份责任下行走呢?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有色眼镜是可怕的,但老师对学生的有色眼镜是可悲的,这可能最终使孩子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可能剥夺了他们今后的幸福人生。虽然这种有色眼镜在我们的学校里还是潜伏的、隐形的,但仍然需要奈娜老师这种教师勇气的灌注。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那无法逾越的藩篱,而是敢在被别人不看好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是幸福人生的途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