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感知葵花籽宝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葵花籽宝宝的特征。
2、初步了解葵花籽宝宝种子的作用,知道一粒种子能长出许多果实。
3、能积极地参加探索葵花籽种子的活动,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探究向日葵成长的变化过程。
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若干、课件、自制向日葵一棵、小篮子、牛奶瓶、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葵花籽种子。
1、找葵花籽师:我是种子妈妈,今天带来了许多种子宝宝。现在我就想和葵花籽宝宝做游戏,请你们找一些葵花籽宝宝放进篮子里好吗?(幼儿找葵花籽宝宝,边放音乐)
2、认识葵花籽。
(1)师:葵花籽宝宝长得什么样呀?(幼儿自由说说,回答)
(2)师:葵花籽宝宝里面还藏着小秘密呢?(请幼儿剥葵花籽探索)
(3)教师小结:葵花籽呀一头尖尖的,一头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里面还有瓜仁呢。
二、了解葵花籽种子的生长过程。
1、师问:谁知道葵花籽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自由说说。
3、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瞧,(出示图片)
(1)我们先把葵花籽种子放在泥土里,给它浇点水。
(2)过了段时间,葵花籽慢慢地发芽了。
(3)再过一段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小小的向日葵。
(4)慢慢地,向日葵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长大了。这样一粒种子长出了许多葵花籽宝宝。(出示自制向日葵,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4、师:小结:其实呀,除了葵花籽宝宝是种子,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种子宝宝,也都是这样的
5、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葵花籽宝宝的生长过程。(幼儿有节奏地随音乐表演)
三、玩游戏——摇摇瓶。
1、师:葵花籽宝宝呀很调皮的,它还想和我们玩摇摇瓶的游戏呢。请小朋友把葵花籽装进瓶子里,然后把瓶盖子盖紧。(幼儿操作,边放音乐)
2、师:摇摇瓶做好了吗?我们来摇一摇,会怎样的?(幼儿。。)好像什么声音啊!(幼儿)是呀,它还有一个唱歌跳舞的本领呢。
3、(出示节奏谱)xxxxx(幼儿练习二拍子节奏)
4、幼儿舞蹈出场。
课后小记: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我从物质准备上,突出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都是让幼儿在与直观的物质材料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并概括出事物的明显特点。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并和教师一起收集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物品等。
物质准备:教具:向日葵生长过程的故事。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向日葵动画故事,了解向日葵生长过程。
1、幼儿讨论:葵花籽是哪里来的呢?(教师出示向日葵的生长图片,但无顺序)
2、幼儿自由排图,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我们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图,请你看一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请你把它按顺序排下来。
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师请不同排列顺序的几名幼儿到前边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欣赏故事,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到底谁排得正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向日葵的一生,你们边听边看,看一看哪种排列方法是对的'。(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片,视听结合,使幼儿了解排列顺序)
(1)讨论: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指着自己的图说一说。
二、品尝向日葵种子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
师:葵花籽的食品吃起来会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一起尝一尝吧!
1、幼儿和教师一起品尝葵花籽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教师引导幼儿不浪费食物。
2、讨论:向日葵种子做的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三、种植向日葵的种子。
延续幼儿探究向日葵的兴趣留小任务:春天到了,咱们班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我们一起来种一种,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按照咱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我们要细致的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最棒的小小记录员。
课后小记:
引导幼儿在实验、参观、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主动获取有益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探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本着这一思想,我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突出整合欣赏、谈话、实验等方法,突出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达到突破教育的重点与难点的效果。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平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此处隐藏3317个字……棵大树。2、小树枝一根,插塑、绳子、纸条、毛线、吸管、橡皮筋、胶水、回形针、扭扭棒若干。
3、两只小蚂蚁,问号。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是个带问号的`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理解词语树梢,
(2)思考第一个问题:点点和小黑可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美景?
2、尝试把各种材料变长,营救小蚂蚁点点。
(1)继续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出第二个问题:点点一小心掉了下去,危急时刻身边的材料就可能帮到朋友,你们能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变长吗?
(2)探索变长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变长的方法。
(3)集体分享变长的方法。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变长的?
教师小结:有的材料可以用拧呀自己可以变长,有的材料要借助工具才能变长。
(4)出示第三个问题:你们一共用了多少个办法呀?
总结:只要你愿意想、愿意去试一试,办法总比问题多。
3、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变长,结束活动。
(1)师:你用什么方法把纸条变长了?
(2)如果只有一张报纸你能把它变长吗?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活动设计背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拿着风车正玩得开心,突然一阵风吹来使孩子们格外兴奋,大家都在比较站着不动谁的风车转的快,为此争论不休,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谁也不理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地积极情感和态度。为了让孩子清晰地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本节课。
活动目标
1、感受风吹来的方向。
2、了解风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观察、比较出不同的风。
4、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5、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风的方向。
难点:观察、比较不同的风。
活动准备
风车、扇子、风筝、小盘子、图书、纸张、泡泡水、纸飞机、纸飞镖、羽毛、电风扇、课本(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1. 引起兴趣
教师:“谁也看不到我的影子,谁也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时我只摇摇树枝,哗哗哗,有时我要推倒房子,请你猜猜我的名字?”(风)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风儿出现?
幼儿探索各种可以起风的方法。
2、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1)游戏:《我们会制造风》通过幼儿自由玩风车、吹泡泡、玩纸飞机、纸飞镖等各种活动体验风的方向、风力,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2)探索怎样让风为我们做好事?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的常识,强化幼儿爱护树林,不乱让垃圾的行为。
3、讨论交流。
(1)观察课本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游戏:寻找风吹来的方向
在游戏中感受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我们身上的衣物也会朝另一个方向摆动,寻找户外还有哪些东西告诉我们风来了
(3)教师也可以在电风扇上绑上长纸条,然后改变电风扇方向,再请幼儿观察纸条飘动的方向。
(4)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小朋友继续尝试用长纸条在有风的地方找“风”。
教学反思
1、 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 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 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 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 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 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活动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各种玩具商业化,电子化,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包办心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思路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当下社会我们不是让幼儿学会多少汉字多少数字,而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的想象创造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此节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种求发展。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在熟悉三原色的基础上认识桔黄、绿色和紫色。并能自己调配颜色。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1、 每组三杯为红、黄、蓝的颜料。吸管若干。垫板、抹布、白布(分块)人手 一份,记录表格每人一份。2、 木偶(小兔)一个,示范教具一套(同幼儿)。
活动过程:
导入
一、设置情境,认识三原色,学习用吸管取色师:这里是森林大染坊,欢迎小朋 友到这里来学习染布的本领。(一)教师示范用吸管取色。1、 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2、 提问:如果我想染一块红布,要用什么颜色?3、 教师正确示范如何用吸管取色来染布。(出示红布(二)请幼儿尝试学习染一块蓝布。1、提问:如果要染一块蓝布的话,要用什么染料?2、 请幼儿尝试每人染一块蓝布。(出示蓝布)3、 用黄色可以染一块什么布?(出示黄布)(三)小结:这些颜色是我们经常要用的。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
展开
二、通过探索活动,学习桔黄的调配过程,并学习做记录1、 出示木偶(小 兔):老板,老板,我想要一块桔黄色的布做衣服,你这里有吗?2、 幼儿讨论:怎样从这些颜色中变出桔黄色?3、 幼儿自己尝试调配桔黄色。4、 请调配出桔黄色的幼儿说说: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染出一块桔黄色的布。5、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教师用色块示范如何做记录。1 2 ?红 黄 桔黄
三、幼儿独立进行探索活动,并能记录结果 1、继续情境表演,提出要调配绿色、紫色的要求。2、 提问: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绿色的布?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出一块紫色的布?3、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记录操作结果。4、 请幼儿出示表格陈述自己的操作结果。5、 小结:颜色真奇妙,两种不同的颜色调在一起,就会调配出另一种颜色。
结束
四、延伸活动我的染坊里还有其他的染料,你们去试试还可变出什么颜色,并把结果记下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