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 篇1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物体、空间、时间等等现象发生兴趣。为此,就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索来对形体进行等分。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逐渐加深,并支持、鼓励幼儿独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来完成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物体进行等分的兴趣。
2、让幼儿理解四等分的含义,学习将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四等分的方法,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组成。
3、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卡纸,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图片ppt,已经等分的纸片,固体胶
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以小狗分匹萨的情景作为导入,复习图形二等分的方法。
二、基本部分
(一)实物四等分
1、引入四等分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圆形四等分的方法。
2、教师引入分四等分的方法,让幼儿学习通过二次对折得到四等分。
3、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初步理解四等分的含义,即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二)图形四等分
1、分发正方形的纸,让每位幼儿动手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
2、启发幼儿想出不一样的分法。并让幼儿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分的。
3、通过邀请幼儿代表将长方形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进行四等分,总结将图形四等分的方法,使幼儿巩固理解四等分的含义。
4教师出示一些等分、不等分的图形,让幼儿判断四等分。
(三)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大小,部分拼成整体
1、以圆形为例,比较等分前后整体与部分的大小,感知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和其四等分,幼儿动手操作将不同的四等分拼成原来的整体。
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四等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组成。
2、延伸:让幼儿思考如何把图形进行八等分。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数学教案 篇2预设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找出6—9的相邻数。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逆向思维。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10数字一套;录音带、录音机;幼儿学具:1—10的纸牌。
活动预设:
1、游戏《拍手问答》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教师边拍手边问,幼儿边拍手边回答。如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2、游戏《认邻居》:请若干幼儿自选楼房居住,并认识自己的邻居。学习6的相邻数。知道其与前后数的关系。
3、游戏:纸牌乐,两个幼儿为一组。游戏开始,把1—10的纸牌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赢幼儿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找出它的相邻数。游戏再次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摸一摸,说一说》教师随意抽取一个数字,比比谁能快速说出它的相邻数。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胸前佩戴数字卡1—10,围成圆圈。
(1)请个别幼儿轮流游戏:我是7,谁是我的`好朋友,请快快站出来。
(2)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听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后站成一排。
6、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习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孩子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操作时准确率较高。
大班数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主动的探索精神。
2. 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 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 、小刀、磁带、录音机。
2. 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主题数学练习、笔。
3. 环境创设:
① 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
② 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
③ 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薯片筒若干、废卫生纸筒、废旧蛋糕盒等。
活动过程: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 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 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 玩一玩、想一想--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 启发提问: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 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此处隐藏5943个字……家,他给每人一张5元的购物卷,小朋友用这5元钱去购物,必须卖完,不能找零钱。
4)完成购物后,请幼儿相互交流购物,付款的情形,以及自己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引导。
5)最后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大家游戏的难度,引导幼儿多买几件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
3、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今天的数学活动孩子的兴趣都很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但在第一组的活动中,孩子比较躁动,课后我作了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第一组上课时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各个环节的过度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个原因课前没有让孩子完全安静下来再开始活动。
在第二组的'活动中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整,中间也加入了一些情景,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如面试当服务员,在面试的服务员的过程中无意地加入了如何购物、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的知识。而且整个活动我都是在进行购物游戏,难度一次比一次高,这样能较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孩子都在购物时间中完成,不会的孩子都是在购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而不是停下来要求全部的孩子都要学习。这样避免了会的孩子重复学习,在购物的过程中对个别孩子进行指导更有针对性,特别是能力较弱孩子的指导更加到位。从结果看,第一、二次游戏,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第三次游戏,只有两个孩子没有完成任务,一个孩子5元买了一支一元的水,两外一个用5元买了2元的月饼,最后在服务员和老师的帮助下也操作成功。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有幸参加了市第二次主题式研训活动,执教了同课异构、大班数学活动分灯笼(9的分成)。曾经做过一个数学课题,感受到情境和操作之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作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关注了完整情境的创设和幼儿操作在前、老师引领在后策略的使用。
起源一、两位专家报告中的观点
几年以前,我曾经在嘉兴倾听过南师大张俊教授关于幼儿园数学的报告,对于张教授“数概念的获得是反复操作,由形象到概念的过程”的观点印象非常深刻,同时他的举例,小班孩子习得数概念,如“3”的数量,是从3个苹果,3个杯子,3个梨,3朵花……诸多实物的观察和摆弄中感知和提炼出3的实际含义的。
今年4月份,在嘉善听取了浙江省教育厅研训部张丰主任的报告,在说到数学时,张主任联系自己的儿子及其同学,说“数学规律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悟出来的是方法,教出来的是机械的,可能同样的解题方法,这题会做、换一题就不会。
起源二、幼小衔接的幼儿园数学
我们常常说幼小衔接,要做到幼小衔接,那么也需了解小学里在做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女儿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对于相当长时间内每天读背“10以内加减法”题目卡片印象深刻。所以,我在想,我们幼儿园是不是需要去做小学里都在重复的事情?幼儿园数学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
我想,幼儿园数学应该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反复操作、积累经验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幼儿园不应该更多关注孩子是否学会、是否掌握、是否知道,而应该关注孩子学得是否快乐、是否喜欢、是否在操作中慢慢感悟和理解。
课堂实践——操作在前,引领在后
本次教学活动“分灯笼”我创设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情境,由世博会外国友人买中国特色的东西——大红灯笼和平湖的西瓜灯引入,呈现灯笼店的难题——来不及包装;随后孩子们在包装中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探索;最后,孩子们获得劳动的报酬——9元提货券,并到提货券买灯笼。
围绕这个情境,我重点安排了四个环节来学习9的.分成,其中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和一个引领环节。我从一种分成方法入手,用包装灯笼的情境将红灯笼和西瓜灯与9的分成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操作中自然地把9个灯笼分成了两份。而包装袋上的记录,则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无形中将9的分成式给了孩子。随后,在交流包装结果的过程中,引出问题:9的分成到底有几种?于是有了第二次操作,让孩子撒灯笼片探索9的分成。第二次操作后,通过交流让孩子在表达自己操作结果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引导孩子一起发现9有8个分成式的知识点,还用给数字排队的方法引导孩子感知分合结果的有序性。最后一个环节既是操作也是回归生活的运用,让孩子们用9元提货券到灯笼店买两个价格合起来是9的灯笼。如果说前面的两次操作关注了“分”的话,那么最后的游戏“买灯笼”则关注了“合”。
课后反思——将理想与实际相结合
在熟悉班级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实际能力与我估计的出入较大,因为,我是在建构式背景下设计的教学方案,而当湖中心幼儿园的教学是在建构式课程基础上,结合省编老教材,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替换、补充和重组,因此孩子的水平是不同的。
熟悉班级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微调,没有进行很大的变动。一是想坚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实践一下,寻找一些有共鸣的同行、也需要一些不同的声音来碰撞和提升。但是,在与几位嘉兴市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观点碰撞中、在观摩了前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之后,我觉得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可以诞生更完美的教学。
我的整个课堂教学最大的争议应该就是简单,它也许适用于建构式背景下的孩子,但不适合我所执教的当湖中心幼儿园大三班的孩子。当孩子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如何进行提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在想我的教学方案是否可以这样改善:
1、包装灯笼每人一种9的分成,汇总交流后,由孩子发现补充9的其他分成方法,然后引出9的8个分成式。(关于补充这一点,大三班孩子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2、接着,进行引领,感知分成结果的无序所带来的不便,启发孩子用翻灯笼的操作方式探求分合结果的有序性。
3、幼儿用灯笼片第二次操作并使用列表式记录表。在这一环节中,能力强的孩子应该不用灯笼直接能记录结果,而其他幼儿可以在逐一翻灯笼片的过程中感悟有序性。
当然活动过程中还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醒我还要做好更充分的课前预设,如小组操作撒灯笼前老师的交代不清,导致孩子出现操作上的偏差、环节耗时较多。而出现这一失误的直接原因是,我所试教的班级有这样的基础,根本不需要我讲解方法就能直接操作,因此我准备不足。当然,还有其他,不一一列举。
一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结束了,但属于执教者自己的思索却远没有结束。特别感谢研训中心徐流芳老师营造了这样一个平台,这样的过程是辛苦的、三个人上同一节课是有压力的。但有这样的平台,可以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是充满乐趣的。执教之前,从不曾想过数字的分成可以上得这样有趣和开心,但现在实现了,我肯定了自己也学习了别人,还将自己想表达的通过我的教学传递给更多的老师,引出一些想法和声音,这是很有意义的。
而最大的收获是我开始思索:幼儿园数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初初开始使用建构式课程的时候,更多一知半解。而现在越来越多听到对建构式课程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对建构式课程调整充实的行为,如音乐、数学。也许这本身就是建构二字所传达的信息,正确使用建构式课程就该是这样的。但是,舍弃些什么、增加些什么还是需要慎重把握的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