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时间:2025-07-11 17:24:10
《三字经》读后感汇编15篇

《三字经》读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的三字经对每个人都不陌生,回忆自己的儿时,那时候,对三字经中的所表达的含义都不能完全弄懂,但是依旧会乖乖地一字一句地重复着长者的诵读,时间久了就能倒背如流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本《三字经》在中国流传上千年,它们又是怎样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启蒙之物呢?现在的我又一次翻开幼时的三字经,才发现自己又有新的感悟。

儿时读《三字经》更多的对里面延伸的故事感兴趣,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但是如经发现《三字经》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论是帝王君主的成功失败,还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琐事,都是对人性提出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是全书正文的开头,一个人的'一生之初应是善良的,这样做出来的事情也会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那么反过来想,是否有性本“恶”的情况出现呢,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有昏君,也有贤明之主,从他们降生的那一刻,并非就注定他们是带着恶或善的,历史上也有贤明者最后被权力腐蚀,堕落成昏君的例子,甚至到最后祸国殃民者更是不在少数,他们曾经善过,但同样也变恶了。这样还算他们性本善吗?

人之初时期,婴儿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性本善”更多的是对幼儿启蒙时期的一种要求,即一个在幼儿启蒙时期就要懂的道理,此刻起你要有一颗向善之心,做事要有善的念头,这也是幼儿启蒙最关键的一点,从小树立他们的向善之心,善也是需要培养的,而非直接告诉他们人性本就是善良的,这样告知一样的结论,在他们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被推翻。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字经》作为幼儿经典启蒙读物地位不可撼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如今的社会,家长们在孩子启蒙时期就灌输他们一些带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色彩的观念,将培养向善之心完全的抛之脑后,只是浅显的解释字面上的意识,而不去深入了解《三字经》是无法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的。现代家庭中,孩子们重新拾起国学,识《三字经》,习国礼,又有多少孩子们和家长们是真正将这些经典有意义的人生启蒙哲理理解到了。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小小一本《三字经》却能产生影响人生的重要使命,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的了解国学背后带来的文化、观念、意识。

《三字经》读后感2

在我学习的“经典”中,让我感到最亲切、最受益的,莫过于《三字经》了。我喜欢它,不在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也不在于它高深的理论,而在于它给了我稚嫩的心灵以启迪和引导。很早时候,它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我虽然是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它朗朗上口的词句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每每回到家里,我总要在家人面前好好的“谝一谝”。回想那段“呀呀学语”的美好日子,还真有意思哩!

如今,我戴上了“红领巾”,对《三字经》有了“浅薄”的理解,我依然是它忠实的小读者。每天早晨晚上都要读上几遍,它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我曾一度厌倦了学习,认为每天都在反复循环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感觉太枯燥、太无聊。多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唤醒了我。是的,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在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我这才领悟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谛,我迅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要不然,将来真的会落个“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每每在我任性偷懒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给了我力量,使我恍然大悟。是呀,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就不能成才。不经风雨,难见彩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原意了。从此,我再也不任性偷懒了。

学习分心、马虎是我的“臭毛病”,在每次的考试中都吃了“大亏”。可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惊醒了我,改掉了我的坏习惯。文意是说,汉朝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地勤奋苦读。幸亏《三字经》及时让我清醒过来,否则,我的“小马虎”头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卸掉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听信《三字经》的教诲,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经典的语句,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我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三字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了,它将一直不停地警醒我,鼓励我,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行。

《三字经》读后感3

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就喜欢看《三字经》,还大声地背出来。妈妈觉得很奇怪,问我怎么突然喜欢看这本书呢?她说自己也只会背前面的部分,还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实妈妈不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我经常听到好多同学都会背《三字经》,而我却只会开头那几句,心里不服输。所以这个寒假我就想好好学习一下,争取赶上同学们。

我原本以为单纯地背《三字经》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没想到才看了前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因为这里面讲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并且都是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从字面上理解含义,有的句子意思就很深奥了,好在每一页都有拼音和注释,可以让我轻松快乐地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说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在冬天先帮父母把被子暖热了再让他们睡觉。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黄香学习,体谅父母的辛苦,有时间就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他妈妈剪断织好的布来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退缩,要勇敢面对不放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告诉我们,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使这个人再聪明,如果不用在正当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长大后也会一事无成的。

妈妈说《三字经》这本书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从中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识,读后的确感到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说读了《三字经》,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打算继续读下去,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好好学习,理解记忆。我要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刻牢记在心,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做一个好孩子!

《三字经》读后感4

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妈妈就经常在我面前念叨《三 ……此处隐藏6029个字……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三字经》读后感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吧,那会我还小,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很押韵,琅琅上口,但并不知其中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再次诵读,却有一种全新的诠释,回味无穷。

寒假的一个夜晚,我坐在被窝里翻看着《三字经》。当看到“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时,我的脸顿时绯红绯红。这句话说的是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酷夏时,黄香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书里用黄香小时候的.孝道事迹,来说明孝顺是每个为人子女的本份。

黄香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知道父亲一个人为了他,为了这个家是多么的操劳,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细心照顾着父亲,尽自己的所能来孝敬父亲。今年我也10岁了,但和黄香比起来,却真有天壤之别。在家里我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只要把自己的作业管好了,家里的事大人们基本不让我插手。

每天早上都是爸爸开车送我去上学,晚上又开车把我接回家;奶奶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保证我的营养;只要我开口,爷爷都会满足我的要求;妈妈在单位忙了一天,下班回家却还要管我的学习。他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但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对他们说声“谢谢!”,以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事。我和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正想到这里,妈妈进来了,她来陪我入睡。我灵机一动,赶紧把睡热的地方腾出来让给妈妈,自己睡到了冷冷的边上。妈妈诧异地看着我,当她看到我手上的《三字经》时,似乎明白了一切。我撒娇地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从今天开始,我要学黄香,做你的‘热水袋’”。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弟子规》开篇也说到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和兄弟友爱,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增广见闻,明白数理的变化,研读古今圣人贤士的文章。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今后,我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后感14

《三字经》,它短小的人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毅力于灿烂之巅,多少年来一直伴随中华儿童的人成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放在《三字经》的开头,讲出了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奋程度而差距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述了如果学习时不专一,那么善良的人本性就会受到变迁,最后与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现在的我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逃学在中学生中都时有发生,我们要学会专一,“一心不可二用”,才可有所成就。

在《三字经》中,有一段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段话告诉我们:圣人孔子曾拜7岁的小孩项橐为师,古代圣贤且能如此勤奋学习,跟何况是我们;宋朝中书令赵晋读了一辈子《论语》,做宰相之后,仍勤奋读书;公孙弘为了学习削竹片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梁上,苏秦学习疲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晋朝车赢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做灯来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来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点不起灯不学习;汉朝朱买臣边砍柴边看书,隋朝李密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我们现在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有老师的悉心呵护,我们 太幸福了。

《三字经》概况了中国上下五千的历史知识丰硕,它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耳目一新;《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生动有趣,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让人在学习中增加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三字经》通俗易懂,还可也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涵养。

《三字经》读后感15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 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这些榜样都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

《《三字经》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