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 ……此处隐藏6336个字……及有经验的人),并解释说明。
2、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这些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8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2):从这两个学生的个案能不能得出结论?
分小组讨论、回答
[强调]:还应测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问(3):怎样记录测量数据?提出的方法有何优点?
(表格法和图象法)
记录有何优点?(便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同学间讨论交流)
学生对脚印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影视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探究活动1的`方法,感受脚印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活动3:黑盒探究实验
简述: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
在我们研究的脚印实验中,我们可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我们生病发烧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里面的东西,对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探究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来看看,但很多东西是不能打开的。现在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来探究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盒子里装的东西。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学生上台交流,阐述探究过程,检验推测结果
根据推测结果,思考如何使设计更完备。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此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发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评析: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是在不断建立假设、设计、验证假设。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开才能证明。
举例: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台灯不亮”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脚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通过“黑盒”问题参与了探究的实验,我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探究。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一起探究
三、黑盒探究实验
科学教案 篇9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能够尊重证据。
3、能够珍爱生命。
4、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