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13 23:51:11
语文教案6篇(经典)

语文教案6篇(经典)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2、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方法】

朗读、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乐。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来唱一唱。播放VCD《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跟唱。

这首歌我们唱了好多年,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每当你唱起这首歌时,你都会想些什么?

生谈感受。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题目代换:

这篇文章比较长,通过我们预习课文,你觉得文章还可以用什么题目来代换?

探讨结果:《我和爸爸》、《爱花的爸爸》、《父爱》……

2、解释课题:

同学们代换了这么多题目,那作者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课题?

探讨结果:

⑴ 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败落。

⑵ 暗示爸爸的生命之花败落,爸爸离开人世。

3、略谈感受:

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你最初读完课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意见结果可能是感动、同情、敬佩等,要求说明原由。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最感动的地方:

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是饱含激情地读完这篇文章,你能否把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或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

⑴ 自己练读。

⑵ 抽生单独读。

2、师生品读爸爸逼我上学的部分:

⑴ 我与爸爸的故事中,哪一件事写的`最详细,对我影响最大?

明确:爸爸逼我上学。

让我们跟随英子的回忆,一起回到六年前,来亲身感受一下英子被迫上学的经历。以读为主。

① 生自己朗读。

② 选优秀选手,分角色朗读。

③ 小组扮演爸爸和英子,分角色朗读。

⑵ 从这件事上,你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讨结果:爸爸对我要求严格,但严中有爱。

3、品读爸爸去世一部分:

⑴ 英子就是在爸爸的这种严格的要求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从哪里可以看出英子长大了?

明确:面对爸爸的死亡,英子表现出的是从容、镇定。

我们集体来欣赏,以读为主:

① 师范读。

② 生分角色读。

③ 男生扮老高,女生扮英子齐读。

⑵ 从英子和爸爸感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对英子的爱除了严格的要求之外,还有哪些成分?生到黑板归纳。< ……此处隐藏2777个字……先在书上自由读,再选8个人分段读。(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哪段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七、书法小擂台。

听、说、读的本事我都见识过了,写怎么样?

出示“谁”字。

1、认读“shuí”,

2、课件演示“谁”字的`来历。

3、组词。

4、先仔细观察这个“谁”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再观察老师范写,(“谁”:左中右结构,中间的“亻”的竖压住竖中线。右边不要写成“主”,四横均匀放置,最后一横稍长一些。)

6、、生自己书空,最后在书上写,师巡视。

八、作业。

今天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还自己编了故事,回去把编的故事讲给爸妈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山亭,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呢?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情感,自己练读这首诗。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指导朗读。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三、布置自学任务。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教师颠簸,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语文教案6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