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杨桃》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杨桃》教学反思1这次中心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也被推荐去凑凑热闹,对于我不熟悉的学生,我拿什么去吸引那些陌生的孩子们呢?在精心构思之后,我想到了要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课上得有情趣,学生才会乐意全身心步入我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该怎样在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 意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理解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任何事物的道理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游戏导入——问题质疑——指导朗读——积累古诗。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将生字卡片剪成杨桃的形状,制作了课文插图及文中人物对话的幻灯片,向参入讲课的老师借了一只杨桃实物。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再找出句子的重点词语,一次次领会文章的中心。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大多数较好,让听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让我感觉不足的是: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总之,在课堂放手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画杨桃》教学反思2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 ……此处隐藏12603个字……的词语“半晌”、“教诲”,明确了多音字的读音。通过填空方法“这篇课文写的是()在()练习()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的样子,结果同学们都()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教育了我们。”来帮助他们讲清大意。在填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所填的几个关键词也为学生下面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三、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感叹号中读出他们的想当然、不假思索;从省略号中读出同学们回答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四、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话的意思,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最后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加以拓展,并进行小练笔练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了执教这一课,前一天下午,学生都走了,张老师还在教室进行试讲,直到很晚,希望能把自己最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态度很认真。毕竟是第一次执教,难免会有些紧张,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钻研,才能保证进入课堂开展自己的讲课,才能减少自己的错误。
2.在课堂上,老师引导的多,学生思考的少,学生作为主体不够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3.教师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不能给学生模糊的问题,这样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在课堂上要让自己融入课堂,激情饱满的参与课堂,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有效的评价,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5.教学机智有待于提高,自信对教者来说很重要。
有了第一次的执教经验,相信第二次会很顺利的。加油!
《画杨桃》教学反思15《画杨桃》讲了“我”、“同学们”、“老师”三种人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测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语气等,以此促进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当“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亲眼所见杨桃的样子的确像五角星之后,他们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惭愧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毫无根据地讥笑你,请你原谅好吗?’”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满脸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应该,你今天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还有的说:“讥笑过我的人会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随便讥笑他人,要像你一样实事求是。”
再如: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同学们又会对老师说什么呢?
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是您用事实教育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事情没有弄清楚时不要忙着发笑。”还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您真是一位教学态度和蔼、教学方法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这样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突破了重点难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学会了做人。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