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我每次讲课的时候,其实备课也挺充分的,但是,上了“战场”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手里的那杆“枪”。
这不,这节课上又出现了问题,下面总结如下:
不足之处:
1.板书没有做到“精”。其实咱们都知道,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让“学者”看了一目了然。可是我呢?板书总是很乱,没有主次之分。所以,以后在备课当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朗读训练力度始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我的出发点有问题。我总觉得,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解决有些问题便可以。因为高年段了,没有必要变花样地去读课文,应该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所以,我的朗读训练每节课体现的不明显。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怎么去看待呢?难道以自己的方式读文不好吗?非得,每节课都要花很大的时间去训练朗读?哎!我在迷茫之中,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也许我又在走歪路!呵呵!!
改进措施:
每次讲课,我的'重复性语言过多。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所以,我真的要学一学精讲。
总之,我在慢慢摸索,慢慢总结,慢慢反思,渴望自己早日开辟好那番“天地”。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2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扮演?二是说说自身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考虑,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扮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扮演:
⑴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扮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⑵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扮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⑶全班交流:
从少年两次扮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扮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⑷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扮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扮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扮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示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⑴“一位矮小结实的青丝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⑵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手足无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抚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扮演获得了胜利,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⑶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胜利!
⑷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身难以忘怀的杂技扮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胜利之母”“胜利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协助他人走向胜利”等人生哲理。
3、小结: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扮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
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誊写下来。
2、词语优秀:
优秀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
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3五六年级分别学过赵丽宏的《与象共舞》《山雨》,今天再次学习他的另一篇叙事散文《顶碗少年》,“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这是作者本人的谦虚之词,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过程,从普通人中揭示出不普通的内涵,作者细腻的观察描写,使这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写法上,在情感体会上值得品读借鉴。
结合略读课文的安排,一节课时间,我主要从几个环节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去感受文章。
1.提取重点结合板书感悟道理。
在导课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在文中找到作者对这场表演感受的句子,“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理解“惊心动魄”,设计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回到全文,了解这场杂技表演了三次,第三次采取了成功,把这三次表演的结果和再次努力进行板书,而后,看着板书梳理课文“写什么”;再来,看着这个板书,你会想到什么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脱口而出。感悟道理直观、直接。
2.聚焦板块结合朗读体会写法。
作者是如何写这三次表演的呢?让学生继续读文,每一次描写作者都聚焦了“少年、碗、观众”来写,各有侧重,通过指名读、齐读、比较读,引导学生发现,在内容上,每一次描写都一样,第一次,少年表演难度大,技艺高超,虽然失败但仍不失信心和勇气,第二次少年再次失败沮丧、尴尬的样子跃然纸上;第三次少年经历两次失败,没有被吓倒,承受压力,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取得成功;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也发现了写法的秘妙,那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点面结合运用得特别好,还有详略得当的处理方式特别妙;当然还有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感受的画龙点晴。体会写法,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积累课内方法,运用课外迁移。
3.回扣全文结合续写深化领悟
自主学习与发现,课的结尾进行回归整体,首尾照应的写法,文章的结构清晰,这还是一场怎样的演出?让学生继续 ……此处隐藏11261个字……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有效地、快速地进行全班指导,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课上学生自学时,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只是画出了线,但是没有做上标记,但是由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一会儿交流的时候肯定会糊涂,我引导学生找到一定的问题一定用简短的词句做上标记,学生很快纠正了问题,提高了效率。还有个别同学只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读到感受深的地方没有随时记上标记,我引导学生,好笔尖不如烂笔头,要把你的思考、发现随时写出来,这是你思考的结晶。这样,我运用这种轻松、不留痕迹、自然的方法,给学生轻松有效的点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注重体会写法
好的课文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本课写少年顶碗的三次表演,每次都不一样,尤其是少年两次顶碗失败后的表现更不一样,所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那么作者是如何把少年的两次失败后的心理活动的通过抓住少年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出来的呢?这也恰恰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学习这一写法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并说说从中得到的体会,我让学生尽量发言,让大家的思维产生碰撞,互相能够启发,当学生体会不够到位时,我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切实能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进而我引导学生,今后,我们在写文章,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既让人感到真实,又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品德特点。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及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我认识到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在前面生词的教学环节中,对于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本次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我决定采取课前发预习纸的方式,把本课重要的词语让学生课前预习好,这样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分化了课上的任务,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方法的自动学习,让学生针对前面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教材简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从顶碗少年的行为、神态展示人物精神风采;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班上人多,大多情况下,课堂讨论发言也是一支小分队在活动,但是在公开课场合的大多同学表现就像顶碗少年一样都有成功的强烈愿望,只要给机会,一定图表现。二是大多同学的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显得简单肤浅,不过现在借助教辅书答题的现象有所好转。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立足文本,注重对重点字、句、段的解读。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想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这一环节来看,有理有据的目标是实现了,困惑与遗憾仍在:A.我抛出的问题圈套,学生反应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激烈,是学习资料的影响还是他们单纯天真的思维习惯或是认定了的人生价值观呢,是他们看杂技表演或是待人处事并没有我们成人的挑剔吧?反过来一想,我们有必要对杂技表演的精彩评判降低标准么?技艺不精,苦练就是办法。这个少年需要的是鼓励、宽容不是欺骗。B.我这个设计只是我的借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但人家使用的时候,是确定统一使用的,因为最终的结论是顶碗少年的表演是成功的。而我,却分开来用,可以这样说虽然他的表演并不成功,但他精神上绝对是成功的.我不知道这个提法行不行。C.在讲述与板书时,我过于集中少年的表演,对他的精神面貌的词语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如第二.三次表演时歉疚、不失风度、沉着、急忙晃动、深深的鞠了一躬,要学习少年的精神不能不分析他在场上表演时,无论是精彩、紧张还是失败时的气度与风度,沉着、冷静,非凡的意志与定律。这是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男孩子。对这些细节的忽视,现在想来,这真成了课堂最大的败笔了。D.
在记者采访环节,我在110班上试教课,可以说发言的同学全都提到少年的第三次成功是师傅(老者)的鼓励,而111班却没有一个同学提到,全都信誓旦旦豪情满怀说是自己坚定的意志与拼搏的精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是我的生命,我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我早说过,我喜欢六年级课本,因为这些选文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我也利用我的特权给学生搭建一个个成功的台阶,让他们找回自己鲜活的生命。春天来了,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了他们课堂发言的权利或是让少数同学垄断。因此,我常在课堂上叫一些并没有举手的学生,也发现我的鼓励与帮助能取到好效果。在仿写课文精彩片断的时候,我干脆叫一竖小组或一横小组,发现不少并不出众的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教有术,学有法,我一直在寻找与尝试。学生喜欢听故事,我就围绕学习的课文找相关的故事资料,有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有相关主题的其他故事等。学生喜欢有悬念,来一些猜一猜,想一想,改一改,评一评。学生喜欢竞争,就要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争论.辩论,代表小组发言。学生喜欢表现,就要鼓励、宽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3.换位思考,感悟人生。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老人和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欣喜的看到,有好几个平常并不举手的同学,就像文中的项碗少年一样,在课堂这个表演舞台上羞涩而坚定的高举着手。像周涛,他一举手,我看到立马叫了他,他响亮的回答了,不需要赞扬呀,他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又叫了一次,他回答得更好了。他不知道,当老师的我,也是多么的喜悦。像龙杰同学,我叫了她,她有些紧张,但毕竟完整的回答了问题,下一轮的时候,她居然举了手。像周汉同学,平常我喜欢他思维的独特性,在他并不举手的情形下叫了他,他没有回答但我们师生之间并不尴尬,这很正常呀。我就是要制造一些不确定因素,来训练学生的机智、从容与豁达。其实,我也何尝不是那个顶碗少年,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但每一堂课永远都是新的,不可预料的。学生在期待有效、自然、快乐的课堂,我也希望在课堂中,从学生身上得到快乐。每一次教学总有新的收获与感动。我想,只要我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我的教学技艺也一定能像杂技艺术家一样炉火纯青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了不在学生面前出丑,就要勇于在同行面前出丑这是我的宗旨。公开课只是一个案例,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点。
你的参与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