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识字3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字3教学反思1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对学生说:大家应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老师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执教了《识字3》一课,我有以下感受:
(一)环节设计要合理
本节课我设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进行识字,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和能力,但是学生学的不是很有兴趣,没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夯实。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二)想象力要丰富。
学生年龄虽小,想象力极其丰富,甚至有时异想天开,自己却“收不住了”,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恰如其分的给予引导和小结。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给出几个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雾、霜、秀、李、霞”我说他们都是好朋友,有几个特别要好就象亲兄弟一样,你们能找到他们吗?小朋友们很容易的就知道是“雾、霞、霜”是亲兄弟,可是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偏偏说“李”和“秀”是亲兄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木与禾”比较像,我没注意到他们说了“李和秀”是亲兄弟,他们在写字的时候会把“李”写成“禾”字头,有的把“禾”写成“木”字头,这可能是我没强调写的时候要注意。
识字3教学反思2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能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装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识字3教学反思3识字3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艹”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图表,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明确偏旁对生字的意义。
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通过大家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来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的规律,了解为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这个偏旁,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区分了字形,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我请学生说说“扌”的字,一边说生字,一边做动作。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和“手”有关的,所以才是“扌”。还有区别形近字,我是让小组中的学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绍怎样分清他们。我是大哥“篮子”的“篮”,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q”,表示竹子;我是小妹“蓝色”的“蓝”,我的颜色是从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关,所以我的上面是“艹”……
本堂课是属于孩子们的,所有学到的知识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识字3教学反思4《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真正进入教师确定目标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要素则是目标确定的首要来源和依据。研究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
入画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回答,小朋友不能回答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白所以认真听。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趣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充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学的认可,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本文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河又哪些河呢?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祖国有哪些山,哪些河?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通过不断地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识字3教学反思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从“乐学”入手,积极创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拓展识字范围,丰富识字途径,坚持识写结合、识用结合,努力做到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在端正写好汉字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些灵活有效的形式创设识字情境,有效地促使儿童感知汉字的组合结构,记忆汉字的书写方法,理 ……此处隐藏4972个字……p>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学生刚刚学完拼音,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朗读,是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情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在朗读过程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利用多种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导读)的形式,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巧妙地渗透说话训练
从教材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练习仿说,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二年级的写话及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练说中逐层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在课堂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第一步:出示公园课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公园的美,并说“公园真美呀!美在哪里呢?”谁来说说?并出示句式让学生说。 (1)公园真美呀!有绿油油的( ),有美丽的( )。 (2)公园真美呀!有弯弯的( )有高高的( )。第二步:在学生会说前两个句子的基础上去仿说下面的句子。(1)公园真美呀!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2)公园真好玩,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就这样,学生的说话得到实际的训练。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1)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体会领悟怎样美读韵文,我在范读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能够自己诵读课文,可没有感情,甚至有拖腔现象。(2)在课堂中,教师的激励语言缺乏,不能恰到好处评价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争取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识字3教学反思13《识字3》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它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的,内容大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在这节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这节课的导入,我让学生随着音乐观看了很多大自然美丽的风景,然后引出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学生观看了美丽的风景后,都被大自然的美丽吸引住了,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
二、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兴趣。当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想象有联系时,我利用课件插入有关的图片,如:雾、霜、朝霞、夕阳、碧野等,这些现象,学生平时是很少接触到的,跟他们介绍,倒不如让他们观看这些现象的图片,这样学生就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了。
三、《识字3》这篇课文情景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读这篇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如:拍手读、男女赛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等,这样一来,学生对读课文又产生了兴趣。
四、这篇课文是一篇识字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识字为主,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如:猜谜语、加一加、换一换、归类等方法识字,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生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识字这一环节花得时间不够,显得还不够扎实,,读课文读得虽然多,但感觉没有层次性,今后我要多像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识字3教学反思14在课文伊始,我先用两个谜语导入,谜语写在音乐课件上,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猜谜,这是第一次的尝试,所以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情绪也特别高涨,之后我用一过渡语“你们愿意与风儿、雨儿到大自然里去进行一次旅行吗?”学生大声地回答:“愿意!”气氛相当之热烈,在出示风景幻灯的过程中,我用一副副生动美丽的图片向学生述说着大自然的美景,并在图片的上空标上相应的生字词,这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达到了认字的效果,而且记得牢,不容易忘记。
当这些字都摆在一起的时候,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特点,想一想有什么样的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学生分别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来识记生字,课堂气氛相当好,我想这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优美的自然音乐,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情境中,我想这就是情境教学带来的我所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篇课文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叫做对对子,我先简单介绍了对对子的来历和起源,学生于是对这种中国特有的形式有了兴趣,他们很愿意去读一读这篇课文,由于这篇课文本身就有很强的朗读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他们很快就对课文的.内容也掌握地比其他课文快些。
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当纯熟的基础上,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了几个游戏,其一便是“前后对接”,教师说前面,学生对后面,跟老师玩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或者是男生对前面,女生对后面或一、二大组对三、四大组等,学生对得特别积极,再之后我将这种形式延伸到课外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将课外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对接另一张图片,学生因为熟读了课文,潜意识中便能形成相应的对接模式,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益的。这节课所不足之处便是在讲生字的环节中太过于“面面俱到”,以致于到后来学生颇有些疲倦以及在引导图片的设计中出现了一个失误——图大字小,给人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致使学生会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而不会太注意上面的生字。
识字3教学反思15《识字4》是一个字族识字,通过基本字“也”,换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新字——“驰、地、他、池”。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便可以组成新字,初步了解形近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基本字“也”,由于是上学期学过的生字,所以我直接让孩子读后,引导学生用“也”造句。我先自己示范说了一个句子“殷笑函喜欢画画,我也喜欢画画。”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言。吴凡说:“周宇翔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姜米阳说:“太阳是红色的,国旗也是红色的。”孙涛说:“王逸凡喜欢说话,我也喜欢说话。”我听了笑了,真是个调皮的家伙,不过是他的'真心话哦!
在开心的氛围中,我适当地创设了情境。“也”特别喜欢我们一(8)班的小朋友,它想为我们小朋友露一手,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他这个魔术要请它的助手偏旁来帮忙。通过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生字“驰、地、他、池”。在学习“驰”时,我引导理解词义,“也”有了马儿就跑得很快,这就是“奔驰”。出示:马儿奔跑的图片。除了马儿奔驰在草原上,还有谁会奔驰呢?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有的说豹子在草原上奔驰,有的说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不过张晨浩说:“飞机在天空中奔驰。”这个答案在我的预设中没有,我发现在讲解意思时,只关注了跑得快,没有说在陆地上。我赶紧补充在陆地上跑得快是“奔驰”,在天空中跑得快是“飞驰”。学生基本都明白了这两个词语的差异。感谢张晨浩的错误句子,让我看到自己预设的不足,从而可以弥补自己的缺陷。
在教学中,我除了教了书上所写的生字,还补充了“她”,适当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学生认识的兴趣比较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