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9 02:21:08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教学反思1

康梁两个早年经历与他们的经历与他们的思想有一定关系。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课本中有一结论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该是本书最荒谬的一个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伦不类,违背归纳法推理原则。

教学需要拿来主义,下面三篇文章对我启发较大。

《戊戌变法》一节中引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一段:“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这个材料是教材上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利用好,甚至有人会用错。

拿到这个材料后,我们要加以辨析:梁启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本书的?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流亡海外。海内外舆论相当大部分是指责康梁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康梁等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还想争取海内外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

这样特定的.背景和写作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这段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份材料呢?

首先,我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如下信息:梁启超认为当时变法的形势一片大好,光绪皇帝勤政、开明。

其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是因为:他想树立光绪皇帝的良好形象,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

再次,我们要分析梁启超的叙述是否是客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段材料和其他材料作比较。相当多的史料揭示,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教材也是持这种观点,而且还认为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逻辑角度来讲,正因为群众基础薄弱,所以变法才会失败。所以,梁启超的叙述肯定有夸大的地方。这种夸大,如果是无意的,这就表明康梁等人十分幼稚,没有看到变法危机四伏的恶劣形势;如果是故意的,是因为他要证明变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梁启超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承认,当时为情势所逼,自己有夸大地方,是故意的。

最后,我们能从这段材料中做出什么结论呢?从方法角度来讲,不要轻信所谓的一手材料,一手材料的可信度同样受作者的立场、期望、动机的影响;从知识角度来讲,这段材料不能用来证明变法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历史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班级:

编写: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无中生有、爱戴、辅助、诬陷”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 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品读课文,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学习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学习指导】 朗读—— 【知识链接】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浙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预习完成)

理解——

表达——

1.【语音茶座】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辨义) 佩(pai )(佩 服 ) 施(shī )(施 展 ) 驾(jià )(驾 车 )

戴(dài )(佩 戴 ) 疏(shū )(疏 忽 )

措(cuò )( 措 施 ) 颂(sòng)( 颂 扬 )

俗(sú )( 风 俗 )

尸(shī )(尸 体 )

2.【词语驿站】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名望——好的名声;声望。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表示追念。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本课中包含“恳求”的意思。 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3.熟悉文本、把握脉络。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端午习俗——纪念屈原 第二部分(3、4)自然段:遭陷害被流放——依然爱国

第三部分(5、6)自然段:百姓悲痛,想办法祭奠——投食物、倒雄黄酒、投粽子 第四部分(7)自然段:演变为习俗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 (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三.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很有才干的诗人。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朝中权贵诬陷他;楚王听信谗言疏远他,屈原遭流放。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2.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答:楚王被软禁、首都被秦国占领、自己无法救国救民于水火。

3.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关心人民疾苦、忠诚爱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 ……此处隐藏13920个字……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历史教学反思13

一、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历史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一历史新教材,既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弄清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文本内容上,指导功能更为全面,不仅规定了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又有较大的弹性。显然,高中历史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编制的一种较好的教学用书,对教师是教本,对学生是学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这种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

(3)认真研究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要力求避免:一种是本本主义,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之于教学是职责,完善并使之利于教学也是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

客观地讲,这种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和加工。

(一)内容的补充。为弥补高一新生历史基础的薄弱,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利用20xx年版必修(一)第19页“学习延伸”的内容“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进行如下补充说明:中国古代史,按照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约历1560年。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时,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它始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历2300多年。这样就对中国古代历史作一完整概述,改变教材内容给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觉。

(二)结构的调整。如《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将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内容安排在“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内,不尽合理。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内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子目后,作为“革命后隐藏的危机”单独列出,体现革命的曲折性,也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最近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我们感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应成为高中历史教材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本身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何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

(1)有效果,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即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收益,或者说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评价。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有效教学模式,较为著名的有认知指导教学模式、认知复杂性教学模式、真实性教学模式、交互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还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在于从学生出发,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历史教学反思15

展示的课堂不是演戏的课堂,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也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好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补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展示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唯其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个性,尽其所长。演戏重在“演”,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取悦观众,华而不实。

《历史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