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本课的优点是:
(1)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2)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出,我是让孩子自己读标题,质疑的基础上得出这一核心主线问题,进而层层探究没得到葫芦的原因。
种葫芦人得到葫芦了吗?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再引入“那么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芦是怎么样的?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为什么到后来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抓住了课文重点。
(3)读、画、说结合。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叶”“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加上板画细长的葫芦藤、茂盛的葫芦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直观的板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了强调读、想象读这两种朗读技巧。
(4)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此外,本课的不足是:
(1)教师的提问欠精。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以前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到后来小葫芦怎么样了”“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到后来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杂、过碎。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设计一个核心主线问题,如:“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问题简单明了,课文分析抓住重点,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学生也一目了然。
(2)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3)写字指导上不够扎实有效
本课要写的两个字“言”“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观察间架结构占位已经不是难点,关键孩子所说的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实处。加设一些同桌相互评评字那块写得好那块写得不好的评价。可以更有效的落实写字的指导!“每”的笔顺是重点,应在学生写之前就重点强调,学生写后再次纠正。
(4)教师的评价未落到实处
评价方式单调,只采用了大组之间竞赛的形式。但是大组之间竞赛还因为教师过于紧张而使评价并未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探究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5)学生的日常常规规范不到位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过于想表现自己、乱说话、不尊重他人,不会倾听的问题都在本班存在着,以后要加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及训练!
(6)教师牵引过多,并未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牵着孩子的思路在走。当孩子的思路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偏离时,总是力图寻找孩子的思路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教师牵着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学情分析时,我清楚的知晓这样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读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总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学思路应该有所改变。“扶中有放”让孩子们按自己独特的感知去理解文本。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我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孩子!
最后,特别感谢王主任对我一点一滴的指导,这节课,您足足给我一字一句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详详细细指导了三四遍。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听了一天课,评了一天课的您。六点多,仍然走到班级教室,为我指点困惑,鼓劲加油。真心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也特别感谢教研员王红英老师,喜欢您的优雅,喜欢您对新课标纯熟的把握,喜欢您对孩子心理学习状况清晰的把握,喜欢一语就道破我课的优点及不足……一个问题牵动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间,识字写字扎实有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有重点的指导朗读更让我豁然开朗!谢谢您的点拨,希望您能多多指点我,让我尽快实现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 ……此处隐藏8640个字……到像雪一样白。孩子们有话说,他们自己能读得懂。在课上时,我处理“雪白”时有点疏忽,应该可以再引导一下,像“雪白”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火红”就是像火一样红,也可以再问问孩子们能不能再想几个这样的词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白白错失了这样的教学点。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自言自语”“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教师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又产生了好多问题。在引导两个重点句子的时候,我居然一紧张就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着读的环节给忘了,这真是上课的大忌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更大胆地教学,更仔细地准备,冷静而大方地处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