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奥会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奥会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残奥会心得体会13月4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鸟巢化作银色的星海、满场都是红彤彤的雪容融、紫色“雪花”在夜空唯美绽放……在五彩斑斓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冬残奥健儿成为闪耀的主角。残健融合的舞者们用生命之光为盲童们照亮梦想、观众为盲人火炬手李端加油鼓劲……温暖感人的一幕幕,每秒都是“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北京冬残奥会向各国冬残奥健儿张开欢迎的臂膀。北京冬残奥会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设置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冬季两项、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等6个大项78个小项的比赛。当“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与扶残助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遇,中国有信心、更有能力举办一届非凡、精彩、卓越的冬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表示,“2008年,中国把夏季残奥会举办水平提升到新高度;14年后的今天,我相信中国将再一次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北京用行动兑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我期待另一场精彩盛会。”
北京冬残奥会不仅将见证赛事激情,更将带来一场“精神洗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冬残奥健儿来说,暴风雨中折翼让逐梦之路布满荆棘,只有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才能搏击高空、自由翱翔。正是有了“当别人还没有起步的时候,我们已经全力出发”的决心和坚持,自小失去双臂的滑雪运动员孙鸿胜克服恐高从暴雪皑皑的高山飞速滑下;下肢瘫痪的轮椅冰壶运动员陈建新忍受常年低温训练拿下中国冬残奥史上“首金”;右小腿残缺的单板滑雪运动员孙奇以“向前冲就完了”的劲头在国际赛事中多次夺冠;巴西越野滑雪运动员阿莉妮在不会下雪的国度日复一日坚持旱地滑雪训练;荷兰高山滑
雪运动员芭芭拉·范·卑尔根因为热爱开启她的第4次残奥会之旅……这样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励志故事不胜枚举,他们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再次展现不断飞跃、超越自我、奋力拼搏、激励世界的精神风貌,让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被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更显熠熠生辉。北京冬残奥会也必将增进人们对残疾人的了解与尊重,助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让热情融化冰雪,充满人文关怀的北京冬残奥会将写下更多爱的故事。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北京冬残奥会增设各种无障碍设施,提供格外周到暖心的服务——增设自主无障碍健康申报验核机、提供服务乘坐轮椅乘客的“福祉车”、场馆看台最好的位置留置给轮椅使用者,更衣室、卫生间、无障碍客房全坡化全圆角全低位……点滴细节之间,尽显中国温度。在冬残奥村,热情洋溢的`志愿者温暖续航,继续厚植“天下一家亲”的深厚情感。“我们很幸运能体验到这样令人惊叹的冬残奥村及场馆”“这里很好,是我们见过最好的冬残奥村,就像到家了一样”“非常高兴在这里受到了温暖的接待”……连日来,入住北京冬残奥村的多国运动员组团开启“夸夸”模式,盛赞北京冬残奥会的周到细致服务。
接棒“人人都爱”的冰墩墩,雪容融“上岗”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友新朋。相信这只象征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的红色中国灯笼将照亮世界,为人们带来更多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场“一起向未来”的温情盛会,将为深受疫情困扰的世界增添一抹盎然春色,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残奥会心得体会29月15日,在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的发布会上,残奥村邓亚萍说,村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直以奉献精神和用心、关心、贴心的态度,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截至9月14日,北京残奥村共接待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官员7379人,其中轮椅使用人士1736人。最高峰的一天9月5日共接待运动员和随队官员6884人,技术官员656人。尽管有这么大的接待量,但在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宗教服务等诸多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都把工作做到了极致:降低了公寓内所有开关和挂钩的高度,将浴室内的肥皂改为挤压式洗手液;工作人员为坐轮椅的顾客解答咨询或介绍商品时,会采取“蹲式服务”,甚至可根据需要提供全程陪同式服务;在交通服务方面,村内班车上专门为轮椅运动员配备了轮椅固定器,让他们更安全放心地乘坐……
在残奥村之外,酒店里印有盲文的菜单,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电视台的手语主持……人们将更多关注投向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将更多微笑送给需要鼓励的残疾人,将更多爱心献给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在“鸟巢”、“水立方”及其他比赛场馆,不论这位运动员来自何方,不管他最终获得第几名,同样都会得到支持的掌声和热情的鼓励。不少比赛开始前,台上台下欢声雷动,当志愿者们在台上打出“安静”的牌子,整个场馆瞬时寂静下来。音乐停止,手机静音,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与其说,这是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倒不如说,这是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无比关爱和最真诚的敬意,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真诚的关爱在残奥会上到处流淌。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残疾人运动员身边的最真诚最真切的关爱。射击场上的斯克尔霍恩,每次参加比赛,总有母亲和妹妹陪伴左右;独臂泳王杜剑平曾在5个月大的时候被判了“死刑”,但妈妈含着泪抱着他到处寻医看病,7岁那年,他终于扶着墙站了起来;在“水立方”训练池中,当缺少左小臂的女孩沃娜克出水时,拄着双拐的男友米哈尔斯基都会上前相扶,耳语几句,亲昵一下,然后目送她从出发台上再次跃入水中……因为有爱,我们才看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和顽强,才看到了他们来自内心的那种开心的微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残疾人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伟大,是残疾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是残疾人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然而,这些给我们健全人无数生活启迪和生存力量的残疾人,在某些方面注定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尊重和扶持,正因为这样,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才更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和谐度。可喜的是,这次北京残奥会,我们看到的是对残疾人运动员、对残疾人的无比尊重、关爱和真心的扶持,这次残奥会,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盛会,正是这种“爱”,让北京残奥会更精彩、更可爱、更难忘。
残奥会心得体会3北京残奥会圣火8月28日点燃,这标志着北京残奥会大幕徐徐拉开。
经历过奥运会的辉煌和激烈竞争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有些人对残奥会或许会觉得比赛的观赏性要降低不少。残疾人和正常人的体育竞技自然有所区别,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也在追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崇高目标。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了解他们比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你的心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颤,你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你就 ……此处隐藏10644个字……1级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则为符合最低视力残障标准。具体到比赛中,视力障碍11级必须要有领跑员及戴上眼罩,12级和13级则不一定需要领跑员。
这样的规则等级制定非常细致,目的在于确保对每一名运动员的公平性。为了确保这一公平性,运动员也是有级别区分的,比如PPS(残奥会级别永久状态)、PRS(残奥会级别核查状态)和PNS(残奥会级别全新状态)。其中PPS不需要再进行分级,因为他们曾多次参加残奥会或者世锦赛,已有了准确分级。
相比于健全人,残疾人的赛事准备工作更多也更为细致,最主要的是安全性和公平性。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曾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而残奥会最能彰显“战斗”二字,因为运动员们都是经过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才得以踏上赛场,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精神才是赛事的精髓,所以公平安全的竞赛环境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也是一种尊重。
诠释生命的倔强
从运动员障碍等级的划分不难解释为什么残奥会受关注度远不及奥运会,如果以竞技技术和人类运动美学为出发点去看待残奥会或许你是失望的,出发点也是不对的。残奥会的举办,着重点本身就不是极限挑战,而是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顽强不息的精神。这两样,需要健全人也需要残疾人一起努力。
对于残疾人来说,残奥会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展示平台,是他们面对命运不公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最佳精神展示舞台。本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共有251名运动员,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16岁,来自各行各业,有些运动员坚持体育训练已20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超乎常人的意志与生命抗争。残疾人运动员需要付出比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在一次又一次与生理、心理的对抗中寻求突破,诠释着生命的倔强。
8月24日开赛以来,残奥会每一天都有这样的瞬间上演,闪耀着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光芒。同时,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的友爱和尊重同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28日的女子50米蝶泳S5级颁奖礼上,金牌得主、失去双臂的卢冬两旁是下肢残疾需要坐轮椅的银牌得主、西班牙选手玛尔塔和队友成姣。拍照时,站立的卢冬单膝跪地,为的只是与另外两名奖牌得主显得一样高。卢冬“跪下”的一幕感动了无数人,也收获了无数赞誉之声。
像卢冬这样的例子,残奥会还有很多很多,每次浏览残奥会的新闻总会被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泪水总会在流淌的边缘徘徊。残疾人运动员给予我们远比奥运会更多的感动,因为他们面对“逆风飞翔”的勇气和意志比大多数健全人还要坚定。这或许是残奥会给健全人最大的精神礼物。
无数的奋斗故事
残奥会之于残疾人的意义,远远超越运动本身,展现了他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几乎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他们难忘的前行经历,也会有令自己都会感动的瞬间。
28日,南宁姑娘刘翠青成功卫冕了残奥会女子400米T11级冠军,她和领跑员徐冬林庆祝胜利的照片火遍全国。然而,鲜有人知道刘翠青为了这一切付出的努力。
1991年出生的刘翠青10岁时逐渐失去视力,前往特殊学校学习时年仅13岁。那个时候,刘翠青是迷茫的,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直到有一天接触了体育练起了跑步,刘翠青才找到了方向。“青青能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也是她多年来辛苦付出的结果,我们都非常佩服她的毅力。”说到刘翠青,她的启蒙老师何成飞感慨万千。
如果刘翠青没有顶着黑暗奔跑的决心、没有排除万难坚持训练的毅力,今天的她又会是怎样的?她的付出并不比健全人田径运动员少,甚至更苦,但她都坚持了下来。记者曾经多次采访刘翠青,每一次采访都会被她的拼搏精神所感动,而这份拼搏扭转了她的人生方向,沿着更好的轨迹发展。
另一名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埃及的乒乓球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麦德。48岁的易卜拉欣·哈麦德用嘴咬球拍用脚抛球的转播画面感动了无数人。因一场火车事故而失去了双臂,一年后,他与乒乓球结缘。没有双手怎么打乒乓球,易卜拉欣·哈麦德做到了,他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战胜了身体的缺陷,享受着运动的快乐、传播着无畏的精神。就算输了比赛,易卜拉欣·哈麦德依然激动不已,俯身亲吻地面,能站到奥运赛场上,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残奥会的意义,不在于拿了多少块金牌,破了多少纪录,赛场内外残疾人以不屈的毅力,挑战和超越生命的极限,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以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同时,他们的故事也会给人以启迪,让困境中的人们找到精神支柱并以此前行。
残奥会心得体会15有种说法:物欲横流的年代,感动是一种奢侈品。
也有种说法:感动像审美一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加起来才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场内场外,有多少“感动”存在!而其中又包括了多少感动的人、感动的事、感动的物——大至大气磅礴的开幕式,小至一条小小的导盲犬,微至志愿者雪里送炭递上的一根丝线……
大至“鸟巢”全场9万名观众在不同的时间,为牙买加的博尔特、中国的王浩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歌;小至两名运动员,不因双方国家的突然“敌视”而赛后相拥相祝;微至幼童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摇摇晃晃地跑去垃圾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八、九月的北京(延伸至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沈阳、香港),在时间、空间、行间的三维坐标内,上演着源自体育运动而又展至社会生活的一部“感动”鸿篇巨制。
然而,在所有的章节中,有一种感动,应该是又有着深刻而独特意义的,那就是民众社会素质的改变与提升。
没有不散的筵席,两个奥运再精彩,再让我们留恋,也终究要远离而去,一切将归于平静。唯有生活将衡久延续。运动员、志愿者们脱下服装,观众们放下手中的小旗,所有的人都要融回社会,非常态复归常态。
这个时候,以公民角色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并创造感动,也许则是最具价值,最有意义的。
我不会忘记,奥运期间听到、看到的一些感动细节——
一次,偶听北京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一女观众情绪激动地说道:我昨天去看游泳比赛,周围的`人隔一会儿就互相提醒比赛时拍照别用闪光灯。临走时还互相提醒带走自己的垃圾,特让人感动!
媒体报道: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官员对记者表示,“此届奥运会没有在场馆里出现有些人所想象的垃圾遍地、场馆环境被破坏的情况。许许多多观众离开时,将瓶子、食品包装袋等都很自觉地带离场馆,放到指定的垃圾收容器里。我们非常受感动!有的国际单项组织曾经表示说,应该给北京的市民及世界各地的观众发一块大大的金牌!”
笔者每天下夜班乘地铁时也注意到,运行了一整天、成千上万人流动的地铁车厢地面,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纤尘不染,比国外很多夜班收车时的地铁都干净。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过:“民众德行、教养的提升,才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才是市长最值得夸耀的”。
圣火就要熄灭,奥运专用车道就要归还,但我们的“感动”却应该永远在社会生活中延续下去。这是两个奥运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