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的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教育的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教育的随笔1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同时,对彼此间情感支持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涨。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并在情感上支持他人,这既是在竞争中找到合作伙伴从而制胜的必要条件,更是每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语言、科学等认知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幼儿的爱心教育,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等积极的社会情感,以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能更好适应社会的人。
自本期始,我们将通过两期的内容和广大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作为对儿童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两个成长环境之一,家庭应当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当然也是爱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玩具或吃的给对方,以表示一种安慰。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流露。但是,作为天性的爱心仍然需要通过外界环境的激发才能得以维持,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特质。因此,通过爱心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爱心就显得非常重要。
家庭在幼儿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和贡献。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并视为理所当然。而在别人需要他们关心和关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冷漠、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与他人的和谐交往都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这些问题,现实当中,相当一部分家长未能在教育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
一、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有人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的爱的付出时,他们会因为心疼孩子而做出“拒绝”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做其实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疼爱,有时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
家长们应谨慎、小心地保护孩子最初的爱心。之所以说是“最初的爱心”,是因为在幼儿期孩子们表达爱的主动性还非常脆弱,十分容易因为成人的拒绝而退缩,不敢再主动表达爱,甚至不愿意再主动表达爱。为避免这些问题,当孩子主动表达爱时,家长要欣然接受,使孩子的爱心有机会得到发挥。有时候,家长们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或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谁用你倒茶?快写作业去!”又如:一个孩子正在边看电视边吃妈妈削好的苹果,妈妈在干家务活,累得满头大汗,孩子就对他说:“妈妈你歇会儿,我来帮你干活,你也吃个苹果吧。”妈妈说:“我不累,你吃吧。”孩子非常失望。其实妈妈的做法是不妥的,她爱孩子,孩子也爱她,请她吃苹果。可是孩子拥有了她的爱,而她却没有接受孩子的爱,也许就在这充满爱的拒绝中,她遏制了孩子爱的萌动,让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的爱。
家长们一定不要忘了,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二、用好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为孩子树立关心、理解、爱护他人的好榜样。
很多时候,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是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心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大家可能都记得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家后,给姥姥洗脚,陪姥姥说话,于是,他也偷偷打来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这不仅让片中疲惫不堪的妈妈感慨万分,也让电视机前许多父母感叹不已。
另一方面,家长要针对孩子的情况,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让幼儿在行为上得到陶冶。例如,给孩子吃东西时,教育他应先给长辈吃,再自己吃;懂得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与同伴交往活动时,教育他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将玩具给别人玩,对同伴要谦让、关心、友爱,在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分担苦痛和分享快乐的种子。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在娇弱时候最容易屈服、最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家长们一定要抓住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移情能力
对别人表达爱心,需要具备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移情的能力。让幼儿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例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家长们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来体会、感受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例如,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的家长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的家都没有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
“我会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冷极了…”
“那咱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我应该帮助那里的小朋友。”
……
通过移情,孩子们便逐渐能学会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通过这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将物拟人化”也是一种通过培养移情能力来进行爱心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把活动中的物和他自己联系起来,不失时机地将物拟化成人,爱心教育就落到了实处。例如,孩子在追打小猫时,你可以说:“你打小猫,就像别的小朋友打你一样,得多疼啊!它就不会再和你做朋友了。”孩子破坏公物,你可以说:“你把它们的衣服撕破了,它们多难受啊!”一树一草,一花一木,都变成了有生命体,又何愁孩子不将这份爱心施诸于人呢?
四、体验中培养爱心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要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通过让他们亲身体验被爱的感觉从而学会付出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做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学会关爱
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小事,看来是微不足道,却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影 ……此处隐藏12818个字……无限的爱。
当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快乐之后,就要激发幼儿付出爱。老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幼儿体会付出爱也同样快乐着。在幼儿园,以口头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效果甚微,于是我引导孩子付之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孩子们从相互交往,相互关心开始。教育孩子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让路,劝慰哭闹的弟弟、妹妹;让孩子们每天带一件小玩具来,在自由活动时交换着玩,孩子们在交换玩具中有了交流,伙伴间的关系也日趋亲密。当班上有孩子生病缺席时,引导孩子回家挂个电话,向病患者问候,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体验到集体中浓浓的爱,之后在班上表扬那些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呵护他人的孩子。看得出来,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满足、快乐和成就感,真正体验关爱他人同样快乐着,从而萌发幼儿爱的情感。
三、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爱的意识
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与健康、语言、艺术等领域不同,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没有课时的安排,因此,教师在进行爱心教育时,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把爱心教育与音乐、语言、游戏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爱的意识。
教师根据幼儿品德方面的需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让幼儿听安徒生的优秀作品《卖火柴的女孩》后,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
幼儿的回答表现出可怜、同情、关爱的举动,“我要爸爸把她的火柴全买了。”“我把自己的鞋给她穿。”“我要送给她好多好吃的。”“我的玩具都给她玩。”等等;表演游戏《三只蝴蝶》故事中讲述了三只蝴蝶相互关心、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的情景;音乐活动《让座》、《捶捶背》等,在歌声中孩子们知道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应该要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让幼儿从多种作品、多种形式、多种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作品中的美,让幼儿在美的熏陶下,以美育德,以美育爱,增强爱的意识。
四、在生活中,激发幼儿爱的行为
从形成爱的氛围→爱的情感得到激发→爱的意识得到培养后,就要引导孩子付出爱的行为。道德根植于生活,生活就像一所大学校,把德育大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生活中的每一环节,抓住每个教育契机,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爱他人。如尊重长辈,帮爷爷、奶奶捶捶背、倒茶,帮爸爸、妈妈、生活老师分碗筷,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孩子,如我班有个白血病患者,孩子们分批去看望他,把自己零花钱、压岁钱捐献给患者,让患者得到爱的温暖,增强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的情感从熟悉的人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上公交车时给老人、孕妇让座;过马路时,扶着肓人、老人过马路;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从而激发幼儿爱的行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像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能把心灵的冰霜融化,爱是无私的、博大的。然而,爱是一种情感教育,让孩子心中有爱,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本着爱孩子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孩子去爱是我们的目标。把爱心培养渗透到孩子一日生活中的每一环节,呵护孩子的每一份爱心,让爱不断萌芽、滋生、蔓延,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处处充满爱,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温馨。
爱心教育的随笔15初登讲台,我差一点哭出声来,因为我看到了那么多双渴求的眼睛,从这些眼睛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也就是从那一颗起,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学会爱,学会汇报爱!因为孩子们爱我,我更要爱孩子们。我不会忘记妈妈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咱也要爱别人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妈妈能说出这样的话,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又怎能辜负含辛茹苦的母亲呢?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老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我的床头挂着冰心老人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深深懂得,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在工作中,我对每一个学生满怀深厚的感情,时时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记在心上。我对我的学生们说:“我比你们大不了几岁,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间我是你们的朋友,生活中我就是你们的大姐姐!”几句朴实的话语拉进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尽管有的孩子脸上存有疑虑,但我不怕,我要让事实来验证。一段时间以来,我在课堂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着学生,课间与孩子们毫无顾忌的谈天说地吸引着学生,生活中与孩子们的知心话征服着学生。学生们逐渐消除了戒心,打消了疑虑,渐渐地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亲人。
我的班上有一位叫xx的女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寡言少语。有一次外出活动,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玩去了,唯有她孤独一人坐在一旁。我便热情地与这位女同学作伴,跟她以小妹妹相称,谈兴趣爱好、谈假期怎么过。女孩玩得很开心,从而也有一种心灵的归属,她的话匣子打开了,说了许多心里话。交谈中,我发现这位女同学因父母离异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厌世情绪。当时,我为之震颤:小小年纪,怎么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教师的责任感使我下决心要帮助这位同学,每天到校总是问寒问暖,送她一些文具。特别是在她生日前夕,我特意走访家长,取得合作,为她买了一个蛋糕,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告诉她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女孩子也把回信悄悄地塞在我的备课本里。一封封沉甸甸的书信,一次次真诚的交谈,终于使这位心扉从不向外人开启的同学有了很大转变。她不仅在同学间有了言谈笑声,并且成了班里出色的小干部。
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里的心即爱心,奉献之心。对啊,教师给学生以仁爱,既要一视同仁,又要有所倾斜。老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和不幸的学生。对于那些失去关爱的孩子,我捧出了一颗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用爱的职责鞭策着自己,担负起师长的重担。孩子的冷暖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事。我爱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充满热情的培养他们。我更爱那些基础差的孩子,认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记得有一个叫王正航的孩子经常打架,无论高低年级学生都怕他,“打架大王”的恶名一直挂在他的头上。细心观察后,发现他的组织能力强,就大胆启用他,让他当纪律班长,并经常暗中鼓励和帮助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予以表扬。渐渐的,他变了,学习主动、并能热心帮助别人,有一次他在街上帮助一位受伤的老大娘,受到了表扬。
我相信,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我用全部的爱去教育他们,即使是坚冰,也全被融化;我坚信,再乱的班,再难管的学生,只要对症下药,浓浓的爱就是一剂良方,会蒸发所有的不愉快;我深信,点点滴滴总是情,用真情教育学生,再淘气的孩子也会走进我的梦里来。用真情沟通,平凡的人也会变得伟大,“教学和谐情为桥”,老师的爱是打动学生心灵的最美好的语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