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中班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 篇1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我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用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平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不足的是在节奏的表现方面再强化一些,运用的手段、方法再多样一些。如,用拍手、跺脚、唱歌词等方式,让幼儿充分地体验、感受,多样化地表达、表现,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中班教案 篇2活动内容:学习句型“This is a…”,复习旧单词
活动目标:
1、 借助玩具、卡片等多种直观教具,复习单词和对话,帮助幼儿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和理解词义。
2、 利用实物图片和创设情景等多种手段,掌握句型“This is a…”进行问答,并能正确用于日常交往。
3、 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 各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大胆说英语的习惯。
活动准备:各种实物卡片若干,小舞台一个,小木偶一个,各种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用交往语和老师问候,鼓励幼儿大胆说,声音洪亮,向老师介绍自己。
二、 学习新句型“This is a…”
1、 逐个出示实物教具,同时引导幼儿说出实物的英语单词。
2、 幼儿说出英语单词的.同时,教师呈现新举行“This is a…”,不做重复,也不解释词义,给幼儿一个初步的句型印象。
3、 将呈现的实物放于桌面,教师用“This is a…”句型将桌上的实物逐一套用,让幼儿跟读。
4、教师引导,启发幼儿说出这句话的意义。
三、 唱歌“Whis ’s this?”,巩固所学句型“This is a…”。
形式:分两组以问答的形式
问:Tell me ,tell me, Whis ’s this?
答:I know ,I know ,This is a peach.
四、 游戏:《猜猜看》
形式:1、教师以木偶人“Tony”的身份出现,逐一拿出礼物。
2、拿出礼物的同时请幼儿猜,用“This is a…”猜出教师手中的礼物。
3、猜对的幼儿教师将礼物送给他,鼓励其他幼儿猜的兴趣。
五、 幼儿相互介绍卡片上的礼物,用“This is a…”的句型向同伴介绍。
六、 请幼儿把卡片拿到其他老师处向老师介绍手中卡片上的礼物。
中班教案 篇3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喜欢动物,模仿力强,对音乐节奏也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4——5岁又是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针对幼儿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我选择了中班下册主题五“奇妙动物”中的一节音乐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优质音乐课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小老鼠风趣、诙谐的动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通过活泼欢快的AB两段乐曲,形象地表现出小老鼠跑、看、拽等各种动作,并通过模仿老鼠偷偷走、拽泡泡糖、被猫吓倒等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感受活动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
2、尝试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和动作.
3、知道泡泡糖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生活中了解泡泡糖有粘性的特点。
2、音乐课件、图谱。
3、老鼠头饰、老鼠洞。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做小老鼠走、东张西望的动作表
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做小老鼠
走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失去了小老鼠诙谐动物
形象的特点,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重点放在能根据音
乐合拍做小老鼠停下来东张西望的动作表演)
2、难点:尝试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表情和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设置悬念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教师出示右手)这是什么?(泡泡糖)你们吃过泡泡糖吗?吃完的泡泡糖拿在手里有什么感觉?(粘粘的.)看这是谁呀?(教师出示左手小老鼠)
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讲的就是小老鼠和泡泡糖的
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基本部分
(一)、通过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教案《中班优质音乐课教案:《小老鼠和泡泡糖》》。
(播放音乐)
师:听完了音乐小朋友猜猜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想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那小老鼠和泡泡糖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音乐动画,教师简单讲故事)
老鼠妈妈睡着了,小老鼠偷偷跑出来玩,它怕被猫发现,跑几步就停下来左看看右看看,突然它踩到一个粘乎乎的东西,哎呀!它拽呀拽!可是越拽越长,粘到手上、头上、腿上到处都是,最后像绳子一样把自己捆了起来,喵,不好了猫来了,小老鼠吓的叽里咕噜地滚回了家。
师:听完了故事 ……此处隐藏4227个字……体里面有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如:
心脏在哪个部位?
肋骨在哪个部位?有多少根?
……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我们小组想出了这些办法:……你对他们小组的办法有什么建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
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
4、后续活动。
哪些问题我们在课内不能解决,但可以在课余用查资料的方法解决?
抽时间到校图书室或街上的书店里查一查,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间互相交流,用摘录的方法向老师汇报。
第二课时:我有一双小巧手
活动过程:
一、做手影游戏
1、 教师示范,让学生猜象什么,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示范内容参照课本。
2、 小组活动,看看我的手影。
3、 画画我的手影。
4、 交流,评议
二、我有一双小巧手
1、 谈话:同学们的手真灵巧,说说你的手还能干什么?
(交流,评议)
2、 出示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
读读,思考这首儿歌称赞了什么?
3、 说说人们是怎样赞美手的?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交流所知道的'儿歌,歌曲等,指导学生多渠道学习。)
4、 让我们夸夸自己的手吧!
5、 夸夸爸爸、妈妈的手。
三、试一下,手怎样灵巧
1、 画一下你知道的身体部位,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2、 讨论交流。
四、交流身体其他部位的作用
1、 小结:我们是怎样研究手的作用的?
2、 小组合作:研究一下其他部位的作用。
3、 汇报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卫生习惯早养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保护意识
师:通过前两节可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可大了,可是我们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一些侵害和污染。(了解各种情况)
师:说说这些情况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危害?
(师生合作探讨,自由表达)
师:是的这些情况虽然不会让我们感到疼痛,但天长日久也会引起许多疾病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我们平时总要做的,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保护我们的身体呢?
(生讨论交流,共同商讨合理的办法)
二、切身体验,学习正确的方法
师:说说你每天是怎样刷牙。洗脸的?可以做大家看
(小组相互做看,互相评价)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给大家看。
(师生边评议边渗透正确洗脸刷牙的方法指导)
三、反思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师: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想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哪些?
(生相互交流)
四、活动激励,督促习惯形成
中班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2、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3、积极参与排序活动,体验排序中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能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让谁先吃好呢》。
2、动物图片4套,字卡:重→轻、高→矮、大→小,
3、数字1-10的贴纸4套、记录卡4张。
4、幼儿经验准备:认识跷跷板,知道跷得高表示轻;跷得低表示重;跷跷板是平的,表示一样重。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2、引导幼儿说出动物各自的特征。
3、出示桃子
师:咦,这是什么?这个桃子看上去怎么样?闻上去又会是什么味道?
师:你们想吃吗?动物们和我们一样,看到这个大桃子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都想先吃到这个大桃子。可是,该让谁先吃呢?
二、按动物的特征排序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说:“我们按个子的高矮来排列,谁最高谁先吃。”
师:小朋友,你知道应该怎样比高矮吗?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比的。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吗?
(观察图片、通过比较,引导幼儿说出量高矮的方法,“要站在一样高的地方,量的时候要站直了,不能把尾巴算上,踮起脚来量也不行”等。)
师:动物们整整齐齐地站好了,小朋友,你们看出来了吗?让我们从高到矮排序,谁最高?第二高是谁呢?第三高呢?接下来轮到谁?第五高?最矮的一个是谁呀?
师:原来,比高矮是长颈鹿的个子最高。
2、按嘴巴大小排序。
师:长颈鹿正想吃桃子时,鳄鱼长大嘴巴喊不行。他会提出比什么?
师:嘴巴的大小怎么比?看看动物们用了什么好办法。
课件演示动物比嘴巴的.大小。
请幼儿看图根据动物嘴巴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动物排队。
3、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1)师:鳄鱼正想吃桃子时,犀牛不服气了,犀牛要求比什么?
师:那体重怎么称啊?有什么好办法呢?
师: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怎样称体重的。
引导幼儿理解跷跷板的原理。
师:于是,犀牛搬来许多石头,有几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集体点数10)
师:看,其他动物也在用翘翘板称体重呢,它们又有多重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记录表,请四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数一数、记一记,最后根据石头的数量,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给这些动物朋友排序。
(2)幼儿数石头记录,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数石头、排序的结果
(4)师:现在我们一比就知道谁最重了?(出示轻重排序图)
集体看排序图讲述。
四、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播放毛毛虫的话。
师(出示排序图):你们觉得毛毛虫说得有道理吗?
2、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从小排到大、从矮排到高、从短排到长”的情况发生?
五、品尝桃子
师:看来,毛毛虫说得很有道理。听了毛毛虫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美味的桃子。“啊呜,啊呜,桃子真好吃呀!”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比较方法,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方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