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1暑假期间读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国忠先生主编的《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一书,深受震撼和启迪,原来,今天是可以这样做教师的。
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还真有点说不清楚,邂逅一本书和遇见一个人或许是一样的,也是有缘分的吧。直到翻开来读了,才暗自庆幸:这,正是我想要读的书!
不知不觉,我已经做了两年教师了,在这两年的教师工作中,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我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我对我教过的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怎么样才能成为我想成为的教师?这些问题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一个接一个地从我脑海中跳了出来。
序言中,赵国忠先生讲了一件发生在8年前一直让他难以释怀的事情: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刚刚退休、有32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他想应聘兼职教育理论图书编辑。我问她:“你对新课程理念怎么看?”她回答:“我没去看,我教我的书。”我又问:“那你能编辑中学数学方面的书稿吗?她回答:“不行,我全忘掉了,我教的是小学数学。”我又问:“那你对小学数学有何研究?”她的回答更干脆:“教书很忙的,哪有那么多时间研究?”我诧异地问:“那你来这里想做些什么?”她的回答让我吃惊:“我熟悉小学数学教材,我擅长的就是编练习、做练习。”
对此,赵国忠先生有些悲愤地写道:“呜呼,没想到,32年的教学,已经把她变成了十足的小学生了!当教师难道就这样当吗?”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好像赵国忠先生的这话正是对我的当头棒喝。仔细想想,我的这两年不就是像那位有32年教龄的数学老师一样过来的吗?好像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的各类事情,跟家长沟通,还有各种各样临时袭来的'任务,让我每天疲于应对,忙的焦头烂额,忙的毫无头绪,还哪里有时间去研究我的教学?研究我的班级管理?如果我一直这样“忙”下去,等到我退休的时候不是也变成十足的小学生了吗?
虽然我对自己这两年来的状况有种种不满,总觉得这不是我预先设想的样子,但却勉强安慰自己:我是新手,等完全适应了工作应该就不会这样了吧。有时我也很有危机感,想要有所改变,但是该怎么做,我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路在哪里。《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这本书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脚下的路。
书中精选了20位中外名师的故事,直观地再现了名师的教育智慧以及深刻解读背后的教育经验。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第二部分是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学的。第三部分是在我眼里,没有“差生”。第四部分是,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第五部分是,教师,你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整本书没既有枯燥乏味的理论宣讲,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是一位位名师的一个个鲜活事例的呈现,读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成为名师,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当我们惊叹名师头上耀眼的光环时,我们是否看到了隐藏在他们身后的辛勤付出?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没有一个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一个教师会轻而易举成为名师。不过,所有名师的成名之路却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创造“中国百合班”的俞玉萍老师,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她以她独有的爱和智慧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做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每到开学前一天,俞玉萍要为每一个孩子写上个性化的寄语。她为了让彼此陌生的小伙伴们尽快熟悉,为他们设计胸卡,卡片的正面上端用红色字体印上“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我有美丽的花”,正中是三颗淡蓝色星星,是由他们自己写名字的地方,下端是盛开的几多洁白的百合。卡片的背面则是由她根据学生名字内涵写的寄语。从民办教师成为特级教师的朱良才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人都是命运的主人。
是的,我们一定还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时曾在心底立下的豪言壮语,我们也一直在朝着我们的梦想的方向观望,那么,接下来该做的,就是付出行动。
《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2《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这本书处处透露出生活的气息和教育的智慧。同时,这本书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而是关于他的教育人生的经验总结和梳理,读来倍感亲切而又不乏智慧,时时都能体会到魏书生老师教书育人的智慧。
一、用平常之心追求卓越
魏书生身兼数职,却轻松自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提倡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闹中求静。也不能说我生存的环境不喧嚣,但我的内心可以说是比较宁静的。”几十年来,魏书生先生倍受世人推崇,他的社会兼职多达近40项,国内外请他作报告的络绎不绝。他从来没在成就面前骄傲,也从来没在任何困难面前退缩。他没有因权势、名利而冲昏头脑,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俗的权势、荣誉、名利。多么可贵的平常之心!一颗平常心对于我也很有启发。我们的工作不能说不忙。而且我发现,尽管社会上对教师多有微词,但是我们身边的教师却没有失却做老师的良知,每位老师还是该干嘛就干嘛,认真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当学生考得不好的时候,还会引咎自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农村教师补贴没有能及时到位的时候,老师们也没因此而放松对孩子的要求,继续尽心尽责。小语调研员张校长上周来我校听课之后盛赞我们:为了梦想而坚持!梦想就是我们的.教育梦,这是在赞扬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有追求的;坚持就是尽管物质回报不多,依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这就是在赞扬我们老师都有一颗可贵的平常心!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一种平常之心对待自己的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那么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那么多的不如意。面对失败,你会变得从容;面对成功,你不会忘乎所以。
二、用淡泊之心追求幸福
现在很多教师感受不到幸福,也许,是自己对教育的期许太多而降低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魏书生说:“一个教师的幸福,很少源于物质,更多源于精神。无论任何时代,教师都不是一个高收入群体,充其量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正因为他热爱教育,才能淡泊名利,也才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成绩并充分享受幸福感。我们做老师其实是相对纯洁,且相当有幸福感的。去年我教的一个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奶奶,那天下着滂沱大雨,没人送伞。仅因为我盛情邀请他跟着我的汽车回家,并告诉他做人有时不必太过知趣,至今仍对我心存感激。这个孩子现在成绩挺好,我看他人格也发展得很好,没有很多的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自卑。我感到很幸福。孩子真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就看你往上写点儿什么了。我们教师努力在上面写着诚信、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如果能让孩子成长为那样的人,不是很有成就感吗 ……此处隐藏19885个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普通人”写在成为“称职的教师”前面,的确任何一个教师在此基础上都是人,脱离“人”这一身份去谈“如何成为教师”都是不切实际的。那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普通人?对从事教师岗位的人来说,最基本的应该就是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了。魏书生把“称职的教师”写在了“最幸福的教师”前面,可见在他看来“称职的教师”显然是重要的基础,的确,“称职的教师”更有益于教育、国家,“幸福的教师”是相对更指向于教师个人的幸福感。我们说从事教师岗位的有三种职业心态,第一种是从业,即仅仅只是把教师这一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第二种是敬业,即以崇敬的心态来对待教师这一工作,对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社会价值;第三种是乐业,即指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很大的兴趣,能产生一种幸福感和皈依感。而魏书生先生应该是怀着“乐业”的心态从事教师这一工作的,书里说“他不止一次说过:‘我属于愿意做教师的这一类人,在我看来,教师的工作尽管不乏清贫,而且颇多辛苦,但对于喜爱和热爱这一行业的人来说,他也自有吸引人之处’”,的确,“苦”与“乐”是相对的概念,并无绝对的标准,而在当今温饱无虞的情况下,所谓的苦乐更多只是人们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不会只是纯粹的只抱有某一种心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心态,而当前的我也正努力让自己“敬业”“乐业”的心态比重更大一些,千万不要让细碎的无聊的琐事磨光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至于如何去做到呢?
我想千万不能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无所谓心态去面对每一天,那会消磨我的热情与意志,最终使我对教师这一岗位习惯性地失去兴趣。书中提到了很多,有如何教书的,如何带班的,如何做教育演讲的,但这里我仅想谈谈他如何带班的一部分以及我的一些心得,因为我现在正深受如何带班之困惑,极想从这一困惑之苦中解脱出来。“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是魏书生在书里提出的他认为当班主任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教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而放在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这一方面,则是说班主任要“灵活应对,善于发现、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和智慧”,要善于借助学生的智慧去管理班级。通往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这个不管是形式上的不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管,即让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并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是大家伙的班级。学生不是需要被班主任管理的对象,而是班主任最有力的管理助手,是这个班级的主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读到这一点,我想起了暑假培训时一位老师说的话:班主任管理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班级。当时我理解不了这句话,甚至在开始当班主任管理一个一年级班级的时候我更理解不了这句话,我想这句话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我管理甚至管理他人的能力,而一年级却缺乏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管理别人。但是当我发现我们学校的一位二年级的年轻教师可以把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时,比如学生可以在老师不在的时候自觉地早读,自觉地完成打扫工作,我觉得很神奇,因为自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他们需要老师时刻盯着,甚至有时候盯着都不能完成任务。但是那位年轻老师却做到了,她已经摸到了“管理班级”的门槛,而我还在门口徘徊,连门都看不见。那个时候我又开始思考那位老师说的话,他说的是对的,但是到底怎样去实行我还是一头雾水,直到看到魏书生先生写的:“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学生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在练习中提高”,“每一个看似烦恼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机会,提高学生能力的机会,考验班主任智慧的机会”,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我犯了一个大错:我不相信我的学生。或许一开始我是相信他们,给过他们机会的,但在一次次失败中我开始否认他们,觉得他们做不到,他们太小了,与其他们失败了我又重做还不如我亲力亲为,这样还比较省事,因而长此以往我会变得越来越累,觉得学生越来越不懂事,殊不知,学生的“不懂事”全都是我自己惯出来的,俗话说能干的妈妈饿死孩子,这话放到师生关系上也适用。的确,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不能因为他们一开始不会就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永远学不会。因而我今后还是要把管理班级的机会放给学生,那具体如何去做呢?结合魏书生书上提到的方法以及实际情况,我想出了下面的一些可实行的对策。第一,班级里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分配给学生去做,常规的地面清洁是交给每天的值日生完成,但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增设一名检查完成情况的人员,而不是我直接去检查,我只要随时抽查就可以了。但课桌椅整齐度保持、窗户和门的开关、书柜整理等可分配给学生去做,最好把管理要求给学生说明清楚,当然每个学生分配到的任务可以定期交换,可以每天将任务表放在讲台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在每个项目后面打钩,教师只要每星期检查就可以了,看谁完成得好,当然奖罚制度要分明,到月末可进行管理评比,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热情。可能一开始我要不断提醒学生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我想万事开头难,只要学生养成了管理的习惯,到后面就会轻松了。第二,培养基本的班干部。
一开始,我觉得一开始可以不用有班干部,可以慢慢来,等以后发现了能力比较高的同学再说,但是班干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因而我觉得我需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班级的班干部。常务班长需要有哪些能力?魏书生写到:一有组织能力,二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可采用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常务班长,并且让每个学生参与投票,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当班长要做些什么事情,我需要把班长的指责解释给他们听,比如维持班级纪律(课堂,课间,出游等),以身作则;维持班级卫生,做文明学生;热爱学习,以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并帮助同学提升成绩为目标;爱劳动,讲文明,爱学习,做小朋友们的榜样等。谁当上了常务班长,谁便有权确定以自己为核心的班委会成员,主要有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卫生委员等,当然班干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更换,让每个班干部都有一种紧迫感,只有做得好的同学才能长久地当下去。也可尝试设立值日班长,减轻常务班长的负担,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每个人都要当,轮到谁,便当日负责班级事务。
第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可在主题班会上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摩擦,比如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一点小事闹不团结,我们班孩子就经常发生谁让谁跟谁不好,不一起玩的事情,那可以以此为中心讨论这种行为应不应该,为了一些小事伤害同学感情,还弄得自己不开心,实在是不值得。当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都不为眼前的小事斤斤计较时,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那么这样的一个班级一定会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
第四,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其实前三种的对策最后到达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自我管理,当每个学生都试着参与班级管理的时候,就有一个隐形的要求,那就是自我管理,因为当他们去管理别人的时候就必须保证以身作则,否则就在其他同学面前失去了威信力,一个自己也做不到的管理者永远也别妄想他人听你的话。当然,我的目标也在于此,让每一位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当然实践是最重要的,否则永远只是理论的纸上谈兵,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务必要督促自己去实行,要不然真的毫无用处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