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2读了美国作家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著的《亲密关系》之后,我明白了,两性之间可以是互补性的,还可以是相似性的,相似性就是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互补性的就是性格,爱好各个方面的互补。我觉得这个夫妻之间,相像更具有吸引力。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都是人的外貌,时间长了之后都是内在的一些东西,性格的相容,有没有责任感。性格和责任感在婚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的重要,颜值在婚后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与外界的处理事情当中,都应该是办事的能力,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
在男女处朋友之间出现了一个障碍,就是得不到的就喜欢,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就是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婚恋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更加相爱,这个作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作为人母之后,自己的孩子将来要面临婚恋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制的去分开他们,这样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越紧密,应该是给他们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合适的话,父母就支持他们,如果不太合适的话,就给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加的干涉,那样的话,孩子之间的反抗情绪会更加的严重,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或者有的可能就会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男女朋友之间实际上是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就是谈朋友能够谈得久一点,彼此能够更了解,更利于以后的婚姻之后更加的和谐稳定,不是说认识了很短的时间,就去结婚,婚后发现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那这样子已经有了孩子再去离婚,这样的话对这个双方的伤害,对孩子的伤害都会很大的。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要男女双方谈朋友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了解性格,了解工作,了解家庭,这样如果能够合得来的.话,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对教育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家庭里边儿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个家庭是温暖的,爸爸爱妈妈的,他们就会非常有爱的的感觉,很有安全感,他们能在家里边儿享受到爱,也付出爱,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爱自己的另一半。
《亲密关系》学完之后,我觉得我能够更加了解两性之间的问题,怎样和老公更好地沟通交流,怎样把小家经营的更好,孩子们能更加幸福快乐,大人们有问题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虽然年龄越来越大,外貌,身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要多锻炼,能让自己看上去稍微年轻一些,多读一些书,会做一些拿手菜,内外兼修,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这本书可谓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了。每字每句地看。建议先看一下《超越原生家庭》再来看这本书感受会更加深刻。《超越原生家庭》也在力图表述爱能对一个人处于亲密关系中有何影响?可以说小时候你与家人亲密关系是你人生路中顺水推舟之力让你的人生路顺风顺水,也可能你人生路里的是疾风暴雨的编剧,它不定时的出现并影响你的抉择。而《亲密关系》的中心思想就是让爱人这个身份出现来协助你该懂得如何去接受亲密关系里的风调雨顺或疾风暴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父母也是初为人母,未成年人的世界也太脆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脾气和内心创伤,你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爱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内省,勇敢,兑变。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有些路他们不能陪着我们一直走啊走。有一个人,她/他出现了,你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可以以爱的名义打个三百回合的`架,不是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想快点结束一切。最终,在无数个回合中,你突然醒悟,如果心中只有了爱,怎么会想要去打败爱人?爱人不是敌人啊。她/他是你灵魂的拯救者,是可以抚平一切伤口的人。你穿山越岭遇到的人怎么会想到轻易放手?你怀疑,不过是怀疑自己想放手。最后你相信了一切,然后新的征程就开始了。恋人亲密关系,是一种除了父母的爱之外你人生的另一种助力。
没有人教你如何爱人,那么这本书是你一定要看的书哦。
小孩小的时候的教育方式多么重要,大了之后学会如何爱也是很重要。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4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相处融洽。这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性,理解对方的脾性、爱好以及说话做事的风格。
但在作者看来,这仅仅是亲密关系的低级阶段 ……此处隐藏10819个字……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
书中提到,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
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作大敌般看待?书中解释了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书中详细论述了小时候的经历是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小时候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
我们很可能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
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来面对它,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旧痛经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萦绕不去呢?时间不是能治愈一切吗?为什么伤痛没有随时间而淡去呢?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给我们说明了原因,前提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并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
如果夫妻、恋人能为自己的旧痛负责,而不怪罪对方,将痛苦表达出来,使其浮上台面,借由这样的方式,他们其实可以选择爱他们自己。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
在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的研究中,探讨许多教人面对痛苦的方式,没有一种会鼓励我们逃避、攻击痛苦,或放纵自己。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等等。总而言之,若能坦然面对,益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然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我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灵魂关系的自由。
内省这个阶段的目的,也就是要让我们找到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源头。经由内省,你得到了检查自己内心的机会。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心中的小我为了阻止你了解真正的自己,设计出了一项奸诈的大阴谋。“怀疑”就是小我的最佳武器,它会让你陷在迷宫之中无法脱身,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并用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扰乱你,最后还用对过去的不实记忆来迷惑你。小我的目的,就是要阻挠你,不让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
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并在痛苦和问题之中成长。幻灭的痛苦,会让你了解到月晕的光彩是不实的。内省则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找出所有错觉和错误观念的根源。超脱了空虚、怀疑等感觉,到了启示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是非常震撼的,我明白了小时候的创伤是怎样影响着成年后的行为的,例如我6岁入学到成年,一直都是留守,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一步步领悟,很多小时候该学到的感觉该学到的事情好多也没有学到,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成长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非常巨大,也是留下了不少创伤,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生活中遇上的一些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刻认识,书中的指导方法也非常奏效。我坚信,只要直面痛苦,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收获新一轮的成长。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5看错本了,要看的是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没做好功课,尴尬了。
一切建立在清醒爱的基础上时,才有资格谈论亲密关系。否则就是各取所需为目的,或是稀里糊涂掉进陷阱。只要是清楚并自愿,那也挺好的。拥有爱的能力,需要人格完善。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并且真心相爱,经营关系的过程中,付出为基调,尊重为基本,享受甜蜜为目的。至于成长,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这段关系你都要成长。
另一个人越来越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时,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自己去正视和解决。谈论挺多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否认有影响,但不管童年有过什么样的经历,都不该指望着有人来帮助你走出来。依赖是因为爱ta,不是没奶找妈妈。
与伴侣一起共同成长进步是好事,但莫要过度强求。恋爱的初心是心无杂念的爱这个人,喜欢和ta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成长而去发展关系。
整本书浓浓鸡汤味,有点啰嗦,简单事情复杂化,像钱塘江老娘舅和传教大典的'结合体,看得我觉得自己的心和灵魂都是黑的。大体就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对自己和伴侣诚实,改正习惯性将对方放在对立面。少胡思乱想,多交流真实感觉,避免误会堆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过坦诚的前提条件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相爱,所以不是什么“亲密关系”都能亲密。爱情里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完全靠运气,亲密关系的发展只是为了相处过程能渐渐契合而选择做的调整,甚至是一些妥协,让双方在一起更自在舒适。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情绪,但不以此理直气壮伤害对方,和别忘记两个人最初为什么在一起。不要因为过去与未来,忽视掉了最重要的当下。人生那么短,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做好自己,爱对方,其余的该是顺其自然。
书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在关系冲突中,人们会产生这种想法:
我没有真的爱过他,就连我们刚认识时也没有,我跟她结婚只是因为厌烦了约会,他事实上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热情,我们结婚的理由,没有一个是对的,
她刚好出现在我失恋、心情低落的时候。事实上我仍然爱着安妮,我以为他跟我结了婚、安定下来之后会改变。我是中了她的计才会娶她。
我们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太年轻了,是双方父母逼我们结婚的,除了她就没有别的人愿意跟我在一起了,所以我只好娶她。我结婚只是为了逃离我的家人,不管嫁给谁都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上所述,与爱无关的这种最初就稀里糊涂脑里卡屎的亲密关系,需要呼唤爱吗?要不先洗把脸清醒一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放弃了,那就必然有人会替你做决定。这跟什么经营关系,处理感情毛关系都没有。先完善自我吧。
结论:强行亲密关系最致命。
浓浓鸡汤,喝上一碗,不过多时,便会化成一泡尿,离我们远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