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共10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9674.jpg)
小班教案[共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篇1游戏目标
在活动中来复习学过的知识。
通过传花训练幼儿反应速度。
游戏准备
小鼓一个。
花球一朵。
卡片(儿歌、拼音、数字)
游戏玩法
1、教师把凳子围成一个大圈,让孩子们坐在一起,教师站在孩子们的中间。
2、教师面前放好卡片和小鼓,把花球放到孩子们的手里。
3、游戏开始,教师击鼓,鼓声响起孩子们就要快速传动手中的花球,一次只能传给一个人,必须传到手里才能往下个人传,循环继续传,
4、鼓声停止,花球就要停止传动,花球停在谁的手中,谁就要抽取一张卡片,把内容读给大家听。如有读错的地方,教师要给及时改正。
游戏规则
1、要按照一个顺序进行传动,不可以传错方向。
2、鼓声停止,花球就不可以在传动了。
3、传花球的时候要每个人都必须传到,不可以跳传或者漏传。
4、在场的`孩子们都是监督员,要互相监督伙伴。
5、违反游戏规则的也要抽取卡片读出内容。
小班教案 篇2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问题。
2、引导幼儿感知球的主要特性:弹跳、能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体验活动的乐趣
准备:
皮球若干,场地、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
过程:
一、设问导入:
看,这是什么(各种空心的皮球)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如果我把球放在地上拍打,小朋友样都来猜猜会怎么样?
二、反互探索,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自由探索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的球,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去试一下吧。
让幼儿自由的探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第二次有目的的探索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球进行了实验,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把球宝宝放到水里,它会怎么样呢?(它就会浮在水面上)
把球放在地上用手拍打,球宝宝又会怎么样呢?(会向上弹起来)
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进行观察吧!
(1)、把球放到水中,观察球是否浮在水面上,和其它实心物体比较,感知球是空心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2)、让幼儿在地上拍球,球会弹跳起来,感知球有弹性,所以能跳起来,学习名词“弹性”
(3)让幼儿把球放在不同物体上向前滚,比一比哪一个球能滚得更远?感知球滚动的快慢和地面有关。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想!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球在水里水浮在水面上、用手拍一拍拍就会向上跳起来,还会向前后左右不同的地方滚动。
延伸
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球宝宝在水里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拍打它,它就会跳起来,还有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的滚动,真的是太神奇了,现在我请小朋来帮老师想一想哪一些球宝宝会浮在水面上的?哪一些球宝宝拍拍它会跳起来?还有哪能些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滚动?
小班教案 篇3设计意图:
我发现孩子们对水非常感兴趣,水是怎样的?怎样的水才算是清水?这不正是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猜猜哪杯是清水》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
3、能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表述、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
在日常活动中已感知过清水的特征。红、黄、蓝记录单、贴有不同颜色标记的杯子、幼儿的记录标记、哭脸、笑脸标记(每组一份)
每组四只透明杯子,内装清水、糖水、白醋、牛奶。一只盘子内装若干小勺、彩色玻璃小球。
活动过程:
一、辨别哪杯水是清水
1、教师请幼儿集体观察四个放置不同材料的'杯子:看一看四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吗?哪杯不一样?为什么?(教师放置彩色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幼儿根据观察讨论发现牛奶和清水的区别。知道清水是无色透明的。
2、这三杯水看上去都一样,可其中只有一杯是没放任何东西的清水,请小朋友猜一猜是哪杯?
3、你认为哪杯水是清水,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身上的标记剥下来贴在和你认为的杯子上标记颜色一样的记录单上。
二、幼儿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每张桌子上分别放了不同的水,请按照你们的猜想到贴有相同标记的桌子上去试一试,看你的猜想对不对。
2、你可以用鼻子、眼睛、嘴巴来帮助你完成实验。(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哪杯是清水,看看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
3、猜对了就把笑脸标记贴在记录单上,没猜对就贴哭脸标记。
三、根据记录单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请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
眼睛看一看:牛奶是白色的。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嘴巴尝一尝:甜甜的是糖水,淡淡的、没有味道的是清水。眼睛、鼻子、嘴巴一起合作,本领可真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记录单寻找问题的答案。
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牛奶与其他水的区别,从而让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无色透明的。运用猜测活动,制造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猜测能力,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录单可以让孩子更方便的真确对应自己要操作的材料,为孩子的实验活动提供便捷的记录方式。使小班孩子更易操作。教师在此活动中加强巡视和观察,关注每个孩子的实验表现,及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选材贴近幼儿生活,让孩子探索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水,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乐于参与,积极发现。非常科学的教学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各种颜色的记录单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操作能力,能方便快捷的进行记录。在“做中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精心设计了置疑、 ……此处隐藏860个字……娃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儿歌,小朋友想不想听,请注意听这首儿歌里面都有什么?
(2)师念儿歌并操作道具。
(要把"我"和布娃娃的语气区别开)
(3)提问,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 儿歌里面有什么?
幼儿:布娃娃、"我"、小红帽。
② 儿歌里的"我"会是谁呢?
幼儿:小弟弟,大哥哥(从教师念诗歌的语气中可以辨认出)
③ 新年了,小弟弟看见布娃娃会说什么呢?
幼儿:新年好。/布娃娃你好/……
④ 师:新年了小朋友收到了什么礼物呢?高兴吗?布娃娃又收到了什么礼物呢? (布娃娃收到了小红帽)
⑤ 师:布娃娃收到礼物,和小朋友一样开心,她开心的眯眯笑。(肢体语言辅助:布娃娃,眯眯笑)
⑥ 小布娃娃伸过手去就要小弟弟抱,小朋友说说,小弟弟能不能再去抱布娃娃了?为什么?
幼儿:不能,长大了/ 重了,抱不动了/大一岁了……
⑦ 小朋友想的跟小弟弟一样,看看小弟弟怎么说的',他说:哎呀呀,不抱,不抱,我们都大一岁了!你呀,知道不知道!
师:小朋友知道不知道小弟弟为什么不抱布娃娃了吗?
幼:大一岁了,长大了。
师:对,过了新年,小朋友也都长大了一岁,长高了一点,长大了,不能再让大人抱了,饭也要自己吃,穿衣服要学会自己穿,自己的事情学会自己做。
4.学习儿歌配动作表演。
(1)师:布娃娃带来得儿歌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教师操作教具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学念两遍。
(2)脱离道具,师幼互动,一起表演。
(3)分角色表演,先请个别能干的幼儿与
教师示范,教师为"我",幼儿为"布娃娃",在情景表演中练习儿歌。
(4)幼幼表演,请每一位幼儿,找一个好朋友,来分角色表演。
5.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都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小椅子搬回到后面去,我们一起去玩吧。
小班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学习按物体的形状或颜色规律排序。
2、建立初步的有关序列的概念。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数学》
2、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串珠若干;按颜色、形状规律排序的几条串珠项链。
活动过程:
1. 教师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小鸡要过生日了,送什么礼物给它呢?
2. 按颜色规律排序
出示一条按颜色规律排序的项链。教师说,小鸭想给小鸡准备一条五彩的项链,可是它不知道怎么穿项链才漂亮,我们来帮助它好吗?(引导幼儿观察已穿好的项链,找出它们的排序规律,接着往下穿)
3. 按形状规律排序。
出示一条按形状规律排序的项链。教师说,这是小狗给小鸡准备的礼物。我们来帮助小狗把项链穿好吧。(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已穿好的'部分,找出规律,接着往下穿)
4. 请个别幼儿练习排序。
谁也想给小鸡送礼物呢?(教师按一定的规律摆出项链的一部分,请个别幼儿上来完成穿项链的任务,其他幼儿帮助检查)
5. 操作活动。
翻开《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2页“小动物的脚印”,让幼儿练习按图示的规律继续往下排脚印。
活动反思:
幼儿对此课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教具准备的不够充分,导致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就很少,基本上都是老师在操作,小班的课程(数学)还是第一次上,个人感觉,引题是采用动物引题,但没那么生动有趣,整堂课幼儿都对小鸭小狗送给小鸡的项链比较有兴趣,对于排序这一方面还没全部掌握,简单的颜色还是能够掌握齐全,对于形状的掌握还缺乏一点。个人对整堂课的熟悉程度还欠缺点。一堂小班课,感悟也蛮多的,对于课前准备和课前的安静下来都有不同的方法。小班的孩子比较好动,不怎么好控制,中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容易安静下来的。
小班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到并用嗓音与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高低与强弱变化。
2、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大一小的两只青蛙教具。
2、教育挂图《青蛙合唱》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吸引幼儿兴趣。
师:长满荷叶的池塘里来客人了,你们猜是谁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只青蛙,模仿青蛙的声音向幼儿问好
师:呱呱呱。小朋友们好,我是小青蛙(老青蛙)
3、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用嗓音表现老青蛙低、粗、哑、响的声音与小青蛙高、细、亮、轻的声音。
师: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谁来学一学。
4、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提出要求
①第一遍欣赏
师:青蛙要歌给我们听。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小耳朵,注意听什么时候是小青蛙唱歌,什么时候是老青蛙唱歌。
②第二遍欣赏
教师启发幼儿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师:小朋友都听的好认真,把小青蛙和老青蛙都认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在听到小青蛙的时候,双手举过头顶做青蛙;听到老青蛙是,双手放在膝盖附近做青蛙。我们来试试吧!
③全曲听完后,教师把最后一句再谈一遍引导幼儿讨论
师:这时候是谁在唱歌?
教师小结:原来是小青蛙和老青蛙一起在唱歌,这种唱歌的方法我们叫“合唱”。
5、出示教育挂图,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音乐的节奏与结构。
师手持青蛙教具(左右各持一种)跟着音乐在涂上按节奏演示:荷叶的大小代表音乐力度的强与弱,一张代表一小节。力度强的小结大青蛙跳到大荷叶上;力度弱的小结小青蛙跳到小荷叶上;最后两小结大小青蛙一起跳。(教师手持教具跳时,根据音乐的强弱加重或减轻跳的力度和弧度,让幼儿从教师的动作中也感受到音乐的'强弱。)
6、组织幼儿游戏
师:今天的青蛙合唱好听吗?(好听)那我们来跟着音乐来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
请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老青蛙、一组是小青蛙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跳。
游戏前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老青蛙应该跳的重还是轻?小青蛙呢?”
第二遍游戏时幼儿可增加学青蛙叫,并体会最后一句合唱部分和谐的感觉。
7结束
师:游戏好玩吗?(好玩)这么好玩的游戏我们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吧。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对幼儿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充分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通过美丽的荷叶展开想象,联想到青蛙以及青蛙的各种叫声并向同伴表现。
幼儿在师幼、同伴之间的的互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感兴趣、能充分体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极力表现。感受平时也应该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不能喊唱、乱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