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

时间:2025-07-25 02:21:06
关于鸟的天堂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关于鸟的天堂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鸟的天堂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案 篇1

课题:人教版新版第十一册第12课《鸟的天堂》教学要求: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学习课文写景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泛读课文、分段、讲读第一段。

一、 释题,导入新课。

1. 谈话引入。 学期初,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了《长城》和《桂林山水》两篇课文,长城和桂林美吗?其实,在广东也有一个很美的地方,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去过以后,还写出了一篇十分有名的游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

2. 板题(“鸟的天堂”),读题。

3. 释题:

① 你能告诉我题目里哪个是中心词吗?(天堂)

② 天堂是什么意思?(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③ “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小鸟的乐园)

过渡:课文写到的这个“鸟的天堂”其实离我们很近,就在广东新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巴爷爷眼里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先来学习字词。

二、字词教学。

① 出示生字、课后词。

② 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③ 指出容易写错的几个字。

“茂”不要写成“ ”(加多一点)

“隙”不要写成“ ”(第三笔是“丨”不是“亅”)

“暇”不要写成“ ”(“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④ 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我们从小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南方。)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三、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 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两次)

2. 自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鸟多的句子,画下来。

3. 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4. 课文开头讲什么?结尾呢?

5. 请按“上路――第一次――第二次――离开”的顺序将课文分四段,并说出每段段意。

6. 分组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 指名读。

思考:巴金爷爷在何时去何地?怎么去?天色和景色如何?心情

怎样?

2. 回答思考问题。

3. 默读课文,作者在乘船途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找出相应词句划下来。

4. 作者的所见、所闻(听)给你什么感觉?

5. 练读句子。(男、女分练)

6. 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7. 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五、布置作业。

1. 抄生字、词,组词。

2. 预习3、4段。

① 朗读3、4段。

② 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作者的所见所闻有何不同?(可在

书上圈点。)

③ 思考课后题2. ⑴ ⑵。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第三段。教学目的:

1.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描写静态和动态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录音机、幻灯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三段,随巴金爷爷泛舟出

游,一起到……(齐读课题)。

二、 讲读第二段,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作者以前来过吗?这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留给他最深印象的是

什么?(板书“大榕树”)

2. 请同学们边听(第二段的)课文录音,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榕树?请找出有关语句。

②课文描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3.学生回答问题。

①(示幻灯片)就是这样的一株大榕树,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

写? (板:远、近) ②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句子中的“逼近”可换作什么词?表示

什么意思,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4. 作者从远到近,又描写了大榕树的两个什么特点?(板“大、美”)

5. 请四人小组讨论,划下你找到的描写榕树“大”和“美”的句子。并读一读。

6. 告诉大家你的结果。

7. 自由读自己所划的句子。

8. 大榕树真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文章里写得特别好的句子。

鸟的天堂教案 篇2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

(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①找到一对反义词。(清静--热闹。)

②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

③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

(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

小结:这一段运用了选概括、后举例的写法。

(4)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

(5)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的呢?

(6)归纳段意。

3 ……此处隐藏6939个字……

三、学习“群鸟纷飞”部分

1、要求:自由读10——13小节,体会“群鸟纷飞”的情景。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组织、引导。

3、小组交流感受。

4、小组汇报

①“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②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又一只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使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5、师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6、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大榕树“和”群鸟纷飞“的描写,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区别。

四、课堂拓展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再次去游玩了鸟的天堂,真是恋恋不舍……

1、写一份解说词。(向他人介绍小鸟天堂的景色。)

2、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小鸟天堂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课外上网,查找资料,弄清自己疑惑的地方。

板书: 树干 根 (静态)

第一次 大榕树 树枝 叶

鸟的天堂 第二次 群鸟 纷飞 多欢 (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鸟的天堂教案 篇9

《鸟的天堂》(人教版第十一册)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写景名作。对于这一课的教学,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教材大胆而又科学地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教学要求与训练重点。无疑,突破陈规,势在必行。笔者在本课的探究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成功体验。

一、明目标

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学科性质,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人格的养成等;要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注重学生的阅读反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力求“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动静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生动,使用标点也极其讲究,是一篇值得赏析的写景典范。“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所属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个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后“思考·练习”设置精妙,围绕目标,循序渐进,因而把它作为本课的目标任务,就不会导致教学内容芜杂,加重学习负担。这一认识,使我明确了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教法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具体做法梳理如下:

(一)激趣

1.肯定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那么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力。强制性的思维活动,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成果;反之,发自内心的自主思维,往往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效果。如在探讨“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深进泥土里。”一句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动手作画,凭借简笔画介绍榕树的奇特、繁茂;有的反复吟诵,以声传情:好奇之意、惊讶之感、喜爱之情……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2.赏析同步。兴趣来自于形式。在感知课文语句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生动的录像画面,使得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更丰富多彩,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动机。当大榕树的奇特景象伴着柔和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个个睁大双眼,惊叹不已。带着直观的感受再读课文时,我感到,字里行间的大榕树活了!趁势,我问道:文中作者表达得到位吗?学生们兴致勃勃进入文中品读、鉴赏……

3.放飞想象。追求理解的深刻与表达的有血有肉,就必然要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想象原本就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述说自己内心世界的想象,本应是十分自然、十分快乐的充满童趣的事。如一同学在介绍“鸟的天堂”的热闹时,列举了“麻雀”、“黄鹂”、“乌鸦”、“喜鹊”等他所熟知的鸟名。对这小小的“创意”,我大加赞赏。此举迅速加快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激发了大家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同学们情绪高涨,众说纷纭。甚而有同学生动地描述了数年后“鸟的天堂”的情景:榕树更加繁茂,覆盖了天马河大半水面;鸟儿成群,屋巢精致,规划统一……我完全陶醉在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眼前的一个个“小机灵”隐约成了欢快的鸟儿……

(二)导学

1.巧点拨。学生被激活了,可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达成了。这也是很多教师对教改的一大疑虑。怎样平衡“灌”与“放”,这就要求教师始终不能偏离重心。《鸟的天堂》一文的重点在课文的第七、第八自然段和第十二、第十三自然段。尽管学生的思路迥异,但也不难协调“民主”与“集中”。如在交流“思考·练习”2时,部分同学喜欢的句子不在“重点”之中,但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实在无可厚非。其实,不必固执地追求形式上的同一。对于“目标句”,我让喜欢它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见解后,引导其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巧设一环:愿意读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其他同学欣赏。这不,读的同学声情并茂,欣赏的同学回味无穷,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渗透到了每一位同学的心中。

2.善启发。文中佳句、好段着实需要细细品析。可如何才能在欣赏之余,挖掘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其实方法很多:探究讨论、品读感悟、对比发现……如在感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在扑翅膀。”一句时,我有意识地把逗号换成顿号,启发学生对比体味。很快就有学生欣喜地向我汇报,逗号给了他想象的余地,读起来抑扬顿挫,也更能表达出喜爱之情。瞧!作者的手法多么精妙啊!学生深受启发,进而探讨起“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引号的使用学问……

3.课内外结合。单纯的课内知识,毕竟有限。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等课程资源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课上,在练写“鸟的天堂”解说词时,我深切地感到了此举的意义所在:拘泥于课本,“导游”的知识广博怎能体现?

《关于鸟的天堂教案范文合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