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8-06 21:42:11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10篇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科学教案 篇2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我首先考虑了以下问题:

(一)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三)合理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可行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苹果、卫生纸、盐、砂糖、奶粉、黄豆、绿豆、大米、绿豆、水彩笔、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赵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 ……此处隐藏5419个字……活动中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

2.通过航天知识抢答比赛,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节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班会。纵观古今中外,是无数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吗?谁第一个给我们讲故事?

二、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个帮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三、进行航天知识抢答比赛

1、两名主持人主持比赛活动

2、分小组比赛

3、比赛开始

4、比赛结束,给获胜队颁奖

四、活动小结

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勤奋学习,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扇动雏鹰奋勇的翅膀,飞上科学的蓝天,共创一片绚丽的辉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玩玩找找中发现能使自己身体动起来的关节,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身体的运动技能。

活动准备

1、小木偶、木偶图、圆点粘纸

2、音乐《健康歌》、《小木偶的舞蹈》

3、幼儿有玩过木偶人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一个神奇的身体,因为它会动,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些地方会动吗?(手、脚、头、腰等)

小结:正是因为这些地方会动,所以我们的身体才很灵活,真神奇。

二、探索发现——发现小木偶能动起来的秘密

(一)自主探索小木偶会动的部位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木偶(出示小木偶),请你帮忙找找小木偶的身上哪些地方会动?

2、请每一个小朋友找一个小木偶。教师放一段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让幼儿随意动一动,扭一扭小木偶的身体。如果发现小木偶的身上有会动的地方,就在这个部位粘上一张粘纸。当音乐结束的时候,结束游戏,将小木偶放回桌上。

(二)找到小木偶会动的部位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粘纸贴在木偶的关节上,若没有,则需要引导个别幼儿关注小木偶的关节。)

2、找到了吗?小木偶的哪里会动?(交流贴在手臂上和肩关节上的贴纸,引发幼儿思考并关注究竟是什么地方在动。)

3、小结:手会动是因为这里的腕关节在动,胳膊会动是因为肘关节和肩关节会动。正因为有了这些关节,我们的身体才会动,才可以变得很灵活。

三、寻找关节——知道关节带动着身体运动

(一)互相探索会动的.身体

1、我们的身体藏着许多会动的关节,接下来,两个好朋友一起,跟着音乐互相找一找身体上有那些会动的关节。

2、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请跟着音乐随意的动一动自己的身体,如果你发现好朋友的身上有会动的关节,就在这个关节上轻轻地拍一拍,表示你找到了会动的关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否找到了会动的关节,如果没有找到,需要进行引导。)

(二)了解会动的关节

1、有没有找到会动的关节?(出示木偶图)

2、你说得对,这里藏着一个关节,这个关节叫做xx关节。(教师根据幼儿说到的关节,将圆点标记贴在木偶图相应的关节上,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颈椎、腰椎等。)

3、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身上有很多会动的关节,其实会动的关节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生活、运动中慢慢找。

四、游戏——帮助幼儿梳理能动的关节

1、认识了这么多的关节,接下来要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动一动,跳一跳,让自己的关节运动起来。

2、运动儿歌:

动动我们的小颈椎,下、上、右、左。向右转一圈,向左转一圈。动动我们的肘关节,转转我们的肩关节。

动动我们的肘关节,转转我们的肩关节。

小手插在髋关节,扭一扭。转转我们的髋关节,换个方向转一转。小手放在膝关节,转一转。

小手回到髋关节,抬抬我们的膝关节,踢踢我们的膝关节。

最后动动腕关节,别忘了,还有踝关节。换个踝关节动一动,我们的身体真灵活!

活动总结

幼儿对活动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身体能动的秘密有较强的求知欲。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幼儿的兴趣不减。课间,他们会围在一起,几位小朋友又是摸又是看又是讨论不休。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延伸活动的价值。教师可以将人体骨骼图张贴在主题墙上,既可以布置主题墙,还可以引导幼儿课间时继续观察、探索、讨论以及记录。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中的声音音频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幼儿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教师事先准备3个瓶子:空瓶子、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装满黄豆的瓶子)

1、师: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空瓶子)看看你们的桌子上面,把瓶子拿起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没有)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幼儿讨论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一摇有声音吗?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瓶子有声音了吗?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游戏《大鼓和小鼓》

师:知道了瓶子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可进行两次)大鼓的声音用黄豆多的瓶子用力摇,小鼓的声音用黄豆少的瓶子轻轻摇。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