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

时间:2025-11-06 10:57:10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夜书所见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 指名说

2、 指导理解诗意

3、 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 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4、指导朗读

师: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可是它的光虽然微弱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特别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己试试读读吧!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板书设计】

舟 夜 书 所见

月黑

↓见

渔灯

一点萤→满河星

散作

夜书所见教案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 ……此处隐藏17610个字……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 忆”等7个认读字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

建议: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

3、大组交流

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

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

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

重点:异 独 倍 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

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⑷品读,朗诵

四、写字:

你觉得在这首古诗里还有哪个生字写起来还觉得有困难

重点指导:插

说说你怎么记,观察田字格,找出结构特点,主要笔画。范写,练写。

五、总结:

学懂一首古诗常常需要借助注释,另外要展开想象,才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就叫做画面想象法。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两种方法,学懂更多的古诗。

夜书所见教案14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